(必備)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3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
《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拿起小說,不由自主地代入到主人公之中去,從一開始的僅僅是好奇“來信到底出自誰的筆下“、”席德是誰“這些問題,漸漸過渡到對書中的每一個哲學問題的認真思考以及提出疑問,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讀者心靈逐漸成長,更趨于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區(qū)別于植物、動物的高等生物——人,而當中的區(qū)別就是人具有理性。
讀過《蘇菲的世界》,不難發(fā)現(xiàn)從古到今,哲學家們從沒忽略過對理性的思考。哲學在本質上是理性的事業(yè)。當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萬物的始基”時,泰勒士就在運用他的理性,“水是萬物的始基”這個判斷無疑地是一個理性判斷。何為理性?斯多葛學派認為理性是神的屬性和人的本性;唯理性論把理性看做是知識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靠的;十八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認為,凡是符合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張把理性作為衡量一切現(xiàn)存事物的尺度,建立一個永恒正義的理性王國;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把理性和知性相對,作為認識的一個階段。柏拉圖認為,理性是永恒不變的,而且是宇宙共通的。也就是說,理性并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思考行為、方式,而是人對所有事物客觀、正確的分析與判斷,世間萬物本來就有其既定的概念、形式,不會因為人類的不同理解而改變,理性就是對這個概念、形式的正確認識。理性不會“因人而異”,所以說,“男人和女人具有不一樣的理性”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指的就是我們的理性。我們要知道,智慧不同于知識,它是人類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需要人自身的領悟而來,同時,理性還是人獲得知識的基礎,不經理性思考而麻木接受的知識,只能算是大腦里一堆毫無意義的文字、符號以及圖像,你不知其從何而來、有何作用,甚至不能判斷其是否正確,這時,知識不僅不能使你明智,還會使你困惑。同樣,我們的感官給我們帶來的信息很多時候都是不準確的,過渡依賴感官,而放棄理性思考,這會導致我們活在一個模糊、不精確的世界里,走不出那片誤解造成的“迷霧”,更無法窺視真理的一角。
蘇格拉底有一句讓筆者十分在意的話:知善者必能行善。何為知善者?大部分人的自小必定接受了不少道德品格上的教育,一套當今社會的善惡是非觀也因此成形。我們知道闖紅燈是不對的,也知道行竊是有違道德且違法的,但為什么每天還有那么多人做出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來?在下認為,所謂“知善”,并非只是知道何者是對的,而是通過理性,分析出一種行為之所以是對是錯的原因,及自己采取相應行動會造成的影響和后果,得出自己應該如何做的.結論。以自己的思想為出發(fā)點采取正確的做法,而不是只為了迎合社會,這是關鍵。在這里,筆者想分享下自認為很有趣的一個經歷,有時候,我會在做了某件事后問一下自己:”我這樣做了好事,上帝應該會認同我是個好人吧。“但轉念一想,這樣只為了得到上帝認同而行善的話怎么能算得上是好人?這樣一來我豈不是成了心機重的小人了嗎?可是,如果這樣做了好事的我算不上是好人還是堅持這樣做了的話,就算是個不計回報的善良的人了不是嗎?......經過這樣反反復復的斟酌與一番煎熬之后,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辨別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而非社會。以他人的肯定與認同為動機所采取的行動未必是對的,我們都應該遵循自己的本心和理性,做好事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良知以及理性所驅使的,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快樂。
有人會問,理性與信仰沖突嗎?圣奧古斯丁說:“在宗教問題上,理性能做的事情很有限!笔ザ喱斔拐J為,我們可以透過理性的思考與感官的證據推知一部分的真理,另一部分則由上帝透過圣經對我們加以啟示;圣經教導我們上帝希望人類如何生活,但上帝同時賦予我們良心,去明辨是非善惡。當一個人有了信仰,他會更有追尋真理的勇氣,而追尋真理的路上總少不了理性為他指明方向;當一個人學會運用理性,他就不會盲目依賴他的信仰,而會帶著辯證的眼光去審視自己的信仰,甚至會對其加以改造,使其更接近于真理。理性與圣經,信仰與知識,本來就不沖突,通過理性,我們能判斷是非,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雖然界限是模糊的,而信仰則明確地指示了我們該怎么做,但這還需要經過我們的理性思考加以確認。理性,使人得以接近、看清楚自己的信仰。
人真應該為自己擁有理性而自豪,當然,理性還同時讓我們明白自身的渺小、無知,但是,理性也賦予了人類力量,使人類智慧、善良、堅強,具有了探求真理的渴望與能力。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2
今日終于讀完了蘇菲的世界。人有選擇的自由,可以能動地作用于社會。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論者,但又相信社會與自然一體,會生長,是一元論者。有時能體會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確實,人只是廣袤的世界里的一;,認識事物有不實之處,如康德所說,戴著有色眼鏡,受到種種限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里,運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對生活不僅是美感的體驗,如祁克果所說,要進入到道德階段,堅持按正確的去做。但不想進入宗教階段。誠然,有時天人合一的感覺就像是宗教。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并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于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于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了一封神秘的信。她從這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fā),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同時達·芬奇的繪畫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也包括其中。
這本《蘇菲的世界》可謂是現(xiàn)代版的《愛麗絲夢游記》,它引領我在一個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實在大千世界里,我們每個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學正是我們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讓你用心靈的眼睛去尋覓;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現(xiàn)象,而是讓你用自己思想的腳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說人人都是哲學家。但我覺得,至少人人都有點哲學頭腦——一種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種不棄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聞,在學習中探索知識。就像蘇菲在神秘導師創(chuàng)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謎團。或許這種對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正是這種天性促使人們一往無前,正是這種精神使人們不斷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人類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會思考,那么蘇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開一個個謎團而受益匪淺嗎?如果不會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個個難題而興奮不已嗎?如果不會思考,那么人們能在各方面得到進步因而加快發(fā)展嗎?
蘇菲在書中反復問自己:我是誰?我為何在這里?我認為,人類在探索和思考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和收獲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我想,蘇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經歷和感悟證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使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進入覺悟之境,掛起了一盞盞明亮的桅燈……
“一本關于哲學史的小說”,是《蘇菲的世界》一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小說,但也是一本有系統(tǒng)的涵蓋各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隨著小說人物在哲學傳統(tǒng)中尋求謎團的解答,讀者也跟著溫習了一遍西方哲學史。
《蘇菲的世界》不論就內容,或就其受歡迎程度來看,都是極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成功,顯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指標,就是社會大眾渴望知識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說里,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識的流行趨勢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覺察到當今教育上的缺失,我們的教育并未提供有關人生和其意義的必要知識,而這些答案正隱藏在哲學的奧秘里,F(xiàn)在,我們有機會一一來巡視,到底這些飽學之士,教了我們些什么。
它是一本捍衛(wèi)哲學的書,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本書不是在探討哲學上的某一特別思潮或歷史,而是嘗試對每一派別做概論式的介紹,并說明它在今日的地位?梢哉f是一本集“學術界一般看法的摘要錄”。因此,這本書表達了當今知識分子的立場。
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著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選拔選美皇后或告訴我們今天蕃茄的最低價。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恒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美”、永遠“善”的事物上。
在這本書里,其實真正感興趣的哲學,不在邏輯學、數學或語言學,當故事重心轉移到馬克思、弗洛伊德、達爾文和宇宙論時,摩爾、羅素等人,根本連提都不提。有些話題,即使和哲學沒什么關系,卻一再出現(xiàn),很明顯,這是一本在政治立場上十分討好的書。一切當代時髦詞匯全部被囊括:生態(tài)學、女性主義、寬容、東方宗教、比較宗教、聯(lián)合國和新世界秩序等。這樣的寫法,或許是為了使哲學議題不和時代脫節(jié),或許是為了涵蓋更廣大的讀者群,不過,留給讀者的印象是這些議題似乎才是作者真正關心的。
因此,這不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小說”,而是一個當代擁護自然的人文主義者對哲學根源所做的選擇性的探討。在小說結尾,科學被認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義雖然教義不明確,卻絕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這本書引導讀者獲至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給予讀者的印象只是這是歷代智慧累積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歷史將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3
如果人類的大腦簡單到可以理解,那我們還是會愚笨到無法理解它。
如果浩渺如煙的自然萬物,伊始只是塊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沙石,我們還是會問,沙石又是從何而來。
如果人生只不過是一場夢境,面前的你我只不過是一縷云煙,那我們的經歷又有何意義,人生的價值又在哪里?
如果我們只是一層縹緲的星塵,那我們所走過的昨日,所念念不忘的過去,所震撼的悠悠文明歷史又在哪里?我又是誰?
“爸,你說人的大腦是怎樣進行思考的呢?”
“嗯,大概是神經什么的一些組織在運行吧!
“神經是怎么工作的呢?”
“……”
我大概有好幾天撐著下巴追問爸爸一些連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的問題了,然后在爸爸無言以對的時候又意識到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爸,你說我為什么會問這些問題呢?”諸如此類,爸爸都是抽動著臉當作回復,我只好作罷。但我的思想可不會輕易放棄,于是它又不受控制地開始思考了。
的確,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加一的算術,兩個指頭很明顯不夠。我想到了很多關于我大腦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確切地說是由我的大腦提出的。用大腦去思考大腦,這就好比用公理去證明公理一樣可笑,可我樂此不疲,不打算擅罷甘休。因為蘇菲他們說過:“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是不會說放棄的!
沒錯,即使上帝限制了我們爬上天堂的通道,他也無法限制我們去為揭密所做的種種努力,誰能說不會有另一片天堂呢?
世界從何而來?
是從一顆小小的卵石變成了今天這番模樣嗎?這不是不可能,可那最初的卵石又是從何而來呢?
是一直都存在而與上帝同在,且永不消亡的嗎?那它為什么會存在呢?是一粒粒塵埃的傳世奇作嗎?那最開始的塵埃又來自哪里呢?
人類本著如無底洞般的求知欲來到世界,然后又借著這本能一次次地解讀著養(yǎng)育我們人類數千年的世界。然而世界并未因此敞開懷抱,反而更顯得神密、傳奇。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代地進步著。世界也就這樣一次次展示著它令人神往的傳奇。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是不會放棄的,所以人們依舊在為解讀世界而努力著。
的確,人類就是在求知欲的促使下探索著世界,創(chuàng)造著更美的未來。
如果人生只是一場夢境,你面前的一切都將是虛無,無論是父母、朋友,還是你曾認為最美的景物。那既然如此,人生不就和夢一樣虛幻、毫無價值了嗎?我想舊友曾問的'問題: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我笑了笑,這個課題對我來講太大,而我,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中學生,就是那種一抓一大把的平凡的人。舊友嘆了口氣:“果然,你也答不出來,所以沒意義,對吧?”我的笑容忽然就消失了,我想起了小學畢業(yè)后那無比灰暗的60天假期。
我不知道當時還稚氣未脫的我為何會縮在屋子里思考著關于這種人生意義的大課題,但似乎有某個聲音在說:“想清楚這些,你才能擺脫畢業(yè)的陰暗,更努力積極地面對未來!边@個聲音一直在催促著我思考,后來好像確實有了那么一瞬的頓悟,最后的結論早已記不清了,但我卻奇跡般脫離了苦海。
然后我就失去了理智般喊了出來:“每個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上帝把我們創(chuàng)造成了人類是有目的的!”我冷靜了下來,“我們都是帶著使命的安琪兒,我們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沒錯,在一個冬風呼嘯的季節(jié),一個放學后空曠的校園里,我在某種奇怪力量的促使下,說出了一段事后感覺無比深奧的話。我自己都不是特別清楚我為什么會說這些,我寧愿想信是上帝借用了我的意識,在向萬物訴說著人生。
是的,我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即使它本身并未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哲學的意義就在于解讀人生的意義。即使人生就是一場夢境,做的好夢還是噩夢,取決于你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夢又怎樣,那夢就是人生,那就請用你對人生的態(tài)度對待你的夢。
我是誰?
我是大自然最神奇的造物——人類中的一員。沒什么自然造物會比人類更加神奇,但我只是那其中的一員,就好像滿頭秀發(fā)中你認為微不足道的一根。我們的責任卻并不微不足道。
回歸最根本的生物的責任,我們是滿載基因的小船,我們的責任便是傳宗接代,但這并不好笑。是的,這的確是我們作為生物最根本的責任。但我們并不和其它生物一樣,所以我們的責任并不只是這個。我們所承擔著的還有五千多年前的祖先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歷史。我們背負的便是這沉甸甸的歷史責任。
上帝只是上帝,他可能創(chuàng)造了歷史,卻無法干涉歷史,所以這沉甸甸的歷史只能由我們來承擔,歷史的朝向也由我們主宰。為了幾十代幾萬代的人類子孫,我們能做的便是努力撐住風雨,揚帆駛向光明。
如果我們當初未選擇蛻變,我們會擺脫那煩人的責任枷鎖,但我們就只有是一層毫無意識的縹緲的星塵了。既然選擇了,又為何要逃避?又為何不去承擔這歷史,完成這蛻變?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4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xiàn)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與世界的意義的!疤K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剛剛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頭,準備端詳宇宙中這位“魔術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并不確定我會知道什么,我也不確定我會發(fā)現(xiàn)什么,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于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與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里的游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瘋狂地眨眼,于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边@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里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xiàn)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似另一個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里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tǒng)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非常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與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實我沒有什么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了解世界與生命最初的意義與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著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與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著,似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墒,生命的意義與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與斷定這么浩瀚這么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fā),對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筑、數學等許多方面。至于近現(xiàn)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催@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后,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讀完全書的我卻非常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后,一切都歸于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后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后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后才發(fā)現(xiàn)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哲學是“關于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么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與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于浩劫與絕望的?茖W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心里面想的還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后才能與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5
都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出色的哲學普及讀物,一本寫給大眾的哲學史。然而本文,卻要寫給不僅僅作為哲學史的《蘇菲》。是的,《蘇菲》遠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普及讀物,它本身就是哲學的思考。
作家總盡力要讓自己筆下的人物鮮活真實,然而《蘇菲》的作者喬斯坦卻故意不想如此。作者故意先讓我們讀到一個真實如你我的蘇菲,經歷著許多謎一般的事情,也隨著神秘哲學家艾伯特漸漸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然后卻在作品的中途突然揭示,這無數謎的原因是蘇菲其實是席德父親假想出的人物。殘忍的是,作者還要讓蘇菲自己知道這個事實,知道自己是一個虛幻。但更加別出心裁的是,喬斯坦竟讓蘇菲與艾伯特去反抗那個主宰他們命運的席德父親,而且最終逃脫,來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響了了席德與她父親的那個世界。
是的,《蘇菲的世界》不僅是哲學普及讀物,它是一個普通的哲學教師,對哲學終極問題的思索!短K菲的世界》原著的副標題雖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小說”,我卻以為它真正主題乃是“存在與虛無”。
這是一個絕妙的映射。人類本是平凡如蘇菲地生活著,并沒必要思考存在抑或是虛無,然而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本能——愛智慧,讓人轉向哲學,思索自身的存在,沿著這條路越走越遠,直至驚惶地發(fā)現(xiàn)竟無法證明自身的存在,發(fā)現(xiàn)一切都可能是虛無。
這正是整個西方哲學史的映射!澳闶钦l?”“世界從何而來?”蘇菲接到的兩個問題,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臘先哲固執(zhí)地提出的,他們不甘心僅僅活在這世界中,他們偏要去認知,思索這世界的本原,證明真正的存在。從泰勒斯至普羅泰格拉,從蘇格拉底至亞里士多德,他們?yōu)樗麄兲岢龅膯栴}奮斗終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他們將他們的事業(yè)命名為“愛智慧”,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便是意味著也許他們的問題永遠無法真正解決,但對于智慧的熱愛讓人成其為人,讓哲學家成其為哲學家。千百年來,關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學家中延續(xù),即使未找到答案,卻也從未斷絕。面對這些對于人類太過沉重的問題,我們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認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來就是其他物種的統(tǒng)治者,但這一切終歸幻滅。我們也求助理性,如是,便可以認為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天賦,動物所沒有的理性,但終究無法忽視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義與虛無主義漸漸滋生。因為人類日漸發(fā)展,卻也日顯無助,人類爭取著自由,但卻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被孤零零的拋到這世界上,沒有上帝,甚至沒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能夠依靠。我們自由了?也許。但,我們沒有任何選擇就不得不面對自身的自由,我們最終,同樣沒有任何選擇就必須失去所有的自由。這自由,輕到無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虛無?人類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無論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還是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中,我都能或多或少讀出這種無奈。如果,如果人類不曾想過這些不必思考的問題,我們不會有這樣的痛苦,但,如果那樣,我們,也就不是人類。愛智慧是我們的本性,來自智慧的痛苦是我們的宿命。
《蘇菲的世界》中,我能讀到這種悲哀、壓抑與無奈。蘇菲是席德父親筆下的人物,席德父親又是作家筆下的人物。那么我們呢?我們以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著,然而也許,我們不過是另一個作家筆下的虛幻人物,我們沒有自由意志,那個作家就是我們命運的主宰,我們的上帝,而更可怕的是,我們的上帝也許不過是另一個虛無……誰又能證明不是呢?上帝不能,理性不能。是的,無人能夠證明,以為是存在的東西也許不過是虛無,虛無,一切皆無,沒有任何東西是是堅實而可以確定的。
《蘇菲的`世界》中,我卻也能讀出一種頑強,一種帶著悲劇色彩的,震撼人心的頑強。當蘇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虛幻的人物,他們沒有選擇逃避,像其他人一樣不去相信,而是選擇了反抗。而最終,他們雖然未能是自己成為真實存在的人物,但卻逃出了小說本身,作為虛幻的人物來到了“永恒之境”。不僅如此,他們甚至以虛幻人物的身份影響到了真實世界。讀到最后,不禁想,存在與虛無間,真有這么大的分別么?在“永恒之境”蘇菲問艾伯特“這只表示,和周遭的東西比起來,我們只不過是空氣一般的精靈而已”艾伯特卻說“不,對我們來講,周遭的現(xiàn)實世界才是像空氣一般的奇怪東西”。是的,也許存在與否并沒有那么重要,因為存在與虛無間,并沒有那么清的界限;更因為,無論是終極的存在還是永恒的不存在,都不應是人類研究的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應是自我。我們追尋,我們求索,最終目的不應是自我的存在或虛無,而是存在,抑或是虛無的自我。蘇菲的逃離,似乎宣告著“無論我是否存在,我終究是我”。這是一種悲劇的偉大,震撼人心。
是的,也許哲學的所有終極問題,都永遠不會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對它們的思考,讓人類,與眾不同。如哈姆萊特的著名臺詞:“存在抑或虛無?這是個問題!倍康,則是自我,是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那句如帶魔力的銘文“認識你自己!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6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xiàn)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義的。“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剛剛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頭,準備端詳宇宙中這位“魔術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并不確定我會知道什么,我也不確定我會發(fā)現(xiàn)什么,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于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里的游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瘋狂地眨眼,于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边@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里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xiàn)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里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tǒng)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非常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實我沒有什么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著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著,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墒,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么浩瀚這么偉大的世界?墒俏抑溃K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fā),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筑、數學等許多方面。至于近現(xiàn)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催@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催^之后,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讀完全書的我卻非常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后,一切都歸于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后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后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后才發(fā)現(xiàn)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哲學是“關于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么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于浩劫和絕望的?茖W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心里面想的還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后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7
閱讀前幾章,以為本書的主角就是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覺得詭異,到蘇菲十五歲生日的那場哲學宴會上,我才漸漸意識到,本書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而蘇菲和艾伯特只是本書作者筆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筆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創(chuàng)造出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的經歷,寫成一本書,作為給女兒席德的生日禮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筆下,蘇菲和艾伯特也漸漸感受到了這個創(chuàng)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脫離了少校的控制,獲得了成功。這種被創(chuàng)造者逃離被安排的命運的構思,讓我感覺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維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這樣評價本書的:“《蘇菲的世界》的小說部分,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xiàn)代版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最古典的定義嗎?”它喚醒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
這是一本關于哲學的書,帶領我們走過了幾千年來的哲學的發(fā)展史。從最初的自然派哲學家,到理性主義,到古典派哲學家,到繁榮蓬勃的希臘文化,印歐文化、閃族文化,黑暗的中世紀時期文化,再到豁然開朗的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以及現(xiàn)代的笛卡爾,經驗主義,浪漫主義,唯物主義,存在主義……豐富的內容帶我們走過滄桑,讓我們得到一種哲學的洗禮與升華。畢竟,從古至今如此多的哲人有著如此多的理論,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他們對于世界、生命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地進步與創(chuàng)新著。而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我們看著哲學的發(fā)展歷程,看著古代哲學家們一些關于世界的荒謬的解釋,或者看著一些哲學家們的全新的認識世界的角度,看著這些突如其來、迎面涌來的思想,自己原有的一些觀念的確是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自己也對這個世界開始了一些全新的思考。
在我的理解里,哲學就是關心、探索我們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活在這世上的人都應該去思考的。而我們逐漸建立自己的人生觀、生命觀的過程,也可以是看做對于哲學的思考。比如在書的開頭作者就提出了兩個哲學性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類問題也反映了哲學家們的任務,也就是去思考、去探索關于生命、世界等本質的問題的答案。從古至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還沒有出現(xiàn)能夠說服全人類的一種理論,因此也需要無數的后繼者給出自己的答案。而相反于觀念里的高深莫測,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研究哲學。也許我們并不能人人都成為哲學家,但是我們都可以成為哲學的思考者,去尋找自己的生存的意義。
其實每一位、每一種在各個時代叱詫風云的哲學思想和哲學家都是由“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世上是否有上帝和靈魂?”等等看似無法解答的問題展開的。如何解答這些問題呢?,書中提供了一些線索:“只需用自己的常識”“要站在兔毛的頂端”“用兒童的眼光來探究世界,也就是不要被世事所麻痹,仔細地觀察周邊的世界,有勇氣發(fā)表自己的思想。那我們如何不能結合自己在書中所學與生活中所見所聞來創(chuàng)造 “自己的哲學呢”?
雖然人們對歷史上各種哲學流派褒貶不一,但那些哲學家確實應當受人尊敬,他們是如此勇敢而執(zhí)著地探尋著真理與實踐的奧秘。哲學的'世界亦夢亦幻,它像一個個不可思議的神話卻又源于我們身邊一切普通的事物。
然而我們現(xiàn)在可以清楚地知道風霜雨雪的成因,我們還知道蘋果為什么會落到地上,火箭為什么能飛上月球。這一切,都要感謝那些沒有丟棄好奇心、或再次點燃好奇心的人。這些人仿佛不認識這個世界,不相信這個世界,不承認這個世界。他們懷疑,他們思考,他們改造。于是有了孔孟的仁義,老莊的逍遙;于是有了柏拉圖的理想國,哥白尼的日心說;于是有了浪漫主義的反諷,于是有了經驗主義的體驗;于是有了笛卡爾的二元論,于是有了馬克思的資本論。自古以來多少先人嘗試了無數方法想爬到兔毛頂端,又有多少今人依然作著不懈努力。而我們,這些習慣了安逸,習慣了一位接受事實的人們,難道不該為自己的麻木和怠惰感到羞愧嗎?難道不該幡然醒悟,奮起直追嗎?
知識可以積累,技藝可以傳承,但人生的經歷,理性的感悟卻只能從零開始慢慢體會。上地對待古今的哲學家是公平的,都給了他們一生的時間去獨立思考。這也許就是哲學發(fā)展了幾千年卻依然連最初的問題也沒有答案的原因吧。所以我們不必懷著對哲學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只要好奇,只要思考,就離真理更近了一步。哲學家們知道的并不比我們多,但他們好奇的東西比我們多,他們思考的東西比我們多,所以他們看穿了事物的表面而抓住了其內在聯(lián)系。這好奇的能力,這思考的能力,上帝也曾給了我們啊。
“也許我們也是星塵”結尾時的比喻一位沒有帶著隱隱的神秘感,我們在這宇宙間只是曇花一現(xiàn)般的一瞬星光而宇宙仍在不停的運轉著,輪回著。它會如何呢?這我們我從知曉,世界如此之大,還有無數個秘團我不曾揭開,還有無數個空間我不曾體驗。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不停地探索著。放飛哲思,傾聽它們振翅翱翔的聲音……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紅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歲的蘇菲開始了她不只是關于哲學的探險之旅。
挪威作家喬斯坦的《蘇菲的世界》被公認為上世紀末西方社會最優(yōu)秀的哲學通俗讀物之一。我是在如今這一把年紀的時候才來看這本被當作西方青少年哲學啟蒙讀物的書。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蘇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個陌生的哲學家的引導下,學習歐洲哲學,并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被某個作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過程。沒有大起大落的轉折,書中情節(jié)雖懸念重生卻也波瀾不驚。
從古希臘愛琴海的自然派哲學,到雅典城師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從神權當道的漫長中世紀,到人性復蘇的文藝復興;從啟蒙運動里為人權進行的斗爭,到百科全書派對理性所做的推崇……喬斯坦將整一部貫穿著歐洲歷史與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來。他用神奇般簡單的語言,用魔術師,大白兔和姜餅人繪制出一部講給蘇菲聽的哲學史卷。
蘇菲Sophie,在希臘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學在古希臘語里的本意即是“愛智”.有人說,智慧是哲學的本質,而人生是哲學的外在意義。整個哲學史上最神秘難解的蘇格拉底稱自己為“哲學家”,因為哲學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個愛好智慧的人”.羅素在《論教育之目的》中說,沒有智慧,我們這個錯綜復雜的當代世界就無法延續(xù)。他認為傳統(tǒng)道德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其一直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說“希臘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犯過錯誤”.而在對待智慧的問題上沒有犯過錯誤希臘人,其哲學一直在亟欲找尋人類最佳的生死之道,他們關心人的倫理與道德,致力于解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問題,他們最關心的是“何謂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獲致這種幸!.這也許就是智慧的一個重大意義。
關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蘇格拉底認為,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認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為惡。因為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為不快樂的人?而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體由頭、胸、腹三部分構成,人的靈魂也相對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種能力,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氣,欲望則必須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體的這三部分協(xié)調運作時,個人才會達到“和諧”或“美德”的境界。他認為在學校時,兒童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養(yǎng)自己的勇氣,最后運用理性來達到智慧。亞里士多德說人的“形式”是由一個“植物”靈魂,一個“動物”靈魂和一個“理性”靈魂所組成,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著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他強調,人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會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張都與希臘醫(yī)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傳說中希臘醫(yī)學的始祖,誕生于大約公元前四六零年時德寇斯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來自身體和心靈的平衡,要預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節(jié)制飲食起居。唯有平衡,節(jié)制,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這就是希臘人關于幸福的智慧。
在書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蘇菲對喬安說,“這樣一根小小的蠟燭卻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這不是很奇怪嗎?”
我想,在尋找幸福的路上,我們都需要這樣一根蠟燭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圖派普羅汀所說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種暖洋洋的注視著人類的靈魂照耀著世間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讓一株風鈴草或一朵花,一只飛離枝頭的`蝴蝶或是一條漫游穿梭的金魚都或多或少的反射著深不可測的神秘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們需要這樣一簇蠟燭的神秘光芒。
我希冀著可以有這樣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腳下的巖石和沙礫,能指引出一個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條抵往快樂的羊腸小道。我希望可以有這樣一束微弱但堅強的燭光,它是蘇格拉底口中屬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為司南來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準則,來避免為惡,避免成為一個“追求不快樂”的人。這蠟燭作為柏拉圖人體三分論中的頭部美德,它引領我追求智慧和勇氣,讓我知道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讓我越來越靠近自制的標向。這蠟燭照亮我作為一個人的“形式”中屬于理性的靈魂,它為我描繪一個生活應該有的摸樣,讓我知道該“如何生活”,讓我有根據去過一個“良好的生活”.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9
今年暑假我有幸閱讀了這部十分有趣的小說,或者說是哲學啟蒙書,因為書中的人物把西方哲學史上有影響力的人物的理論都概括了一遍。無論是作為小說還是啟蒙教材,該書都可以稱得上構思巧妙,引人深思。
這本書讓我喜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點就是它把許多對人類有影響的觀點一一概括性的陳列出來,每一個觀點都取其最重要的部分獻給讀者。我總認為了解各種人的觀點是十分重要的,這能拓展我們的視野、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啟發(fā)我們思考。前人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因此我們了解它卻不一定要認同它,關鍵是我們得對其對錯有自己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依據。書中就有總結前人觀點提出更正確的觀點的例子,書中介紹的德謨克利特斯就是總結了前人的“自然界事物都在變化”和“自然界事物都不會改變”的兩種各有道理的觀點,提出了“每一個事物都是由永恒不變的微小單元組成的”這一看法,從而把事物的變化歸結于像積木一般的這些微小單元的組合方式的變化。這和我們現(xiàn)在所普遍認同的原子論相吻合(但原子是可以分割的,而德謨克利特斯所說的“微小單元”則不是,但對于數千年前的人們,想到這里已經是了不起的了)?梢,總結前人的觀點是有用且重要的。
小說在陳述各位哲學家觀點時采用的是時間順序,因為后出現(xiàn)的哲學家的思想往往與先前的哲學家的思想有聯(lián)系(但也有全新的觀點),有的是發(fā)展,有的是駁斥,我們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思想界的一場場攻守戰(zhàn)。本書以小說的形式來介紹哲學史(當然也可以說他是以介紹哲學史的方式來寫小說,但我認為他的主要目的還是介紹哲學史),其中的語言也十分貼近生活,而不會讓我們感覺哲學是一個玄妙之極、虛無縹緲的東西(就像我們平時認為的那樣)。主人公之一蘇菲是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從某天開始跟著一名不請自來的名叫艾伯特的哲學老師學習哲學,哲學的介紹內容便摻雜在艾伯特與蘇菲的信件和對話里,她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也有著與我們相似的困惑與想法。為了闡述那些較為抽象的哲學觀點,本書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一個極其形象的比喻出現(xiàn)在書的前幾章:宇宙好比被魔術師從禮帽里抓出來的一只兔子,而我們則是這只兔子上的微小的寄生蟲,所謂哲學家就是那些順著兔毛往上爬,想把魔術師看得更清楚的蟲子。顯然,這樣的比喻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小說,它也很善于留懸念,它的結局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所以我開頭時說他構思巧妙,即使把所有艾伯特為蘇菲講的哲學內容去掉而換成蘇菲的日常生活,這也是一片不錯的小說。小說一開始就出現(xiàn)了一個名叫席德的人,席德的父親不斷寄賀卡與便條到蘇菲家托蘇菲把它們轉交給席德,并聲稱蘇菲是最適合把它們交給席德的人,蘇菲也經常拾到席德遺失的物品。這樣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fā)生,而席德直到小說快結尾的時候才出現(xiàn)。那時艾伯特和蘇菲通過種種跡象已經發(fā)現(xiàn)了他們只不過是席德的爸爸為她寫的書中的`角色,只存在于席德爸爸的腦海里。在小說的最后,蘇菲和艾伯特逃出了席德父親的掌控。然而席德和他的父親呢?他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只是這本書作者的心理活動呢?這樣的思考過程再進行下去就有些恐怖了:我們和我們周遭的世界會不會只是某位“上帝”的一些心理活動呢?這也是個引人深思的問題。而這個情節(jié)的設計也與書中所介紹的一位哲學家的思想有關,英國哲學家柏克萊就認為在人類的心靈之外不存在一個物質世界,而人類的感官則是自天主而來。借助一些哲學家的奇妙的猜想能是情節(jié)變得新穎奇特,這樣的手段在電影中也經常出現(xiàn),例如我們熟知的《黑客帝國》、《盜夢空間》等。
全書給了我一個重要的啟示:要時刻保持好奇心并勤于思考。書中指出我們不應該太習慣我們周遭的事物因而使我們缺乏好奇心,我們得花些時間來思考諸如我們存在的意義、事情對錯的評判標準、自然界的規(guī)律、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問題?傊覀兛梢院紒y想一會,無目的地思考,不是看到一道題目然后完成,而是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解答。只有我們的好奇心能驅使我們去做這些事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問題至關重要。但由于它們又不能讓我們得到一些特定的利益,我們往往不愿意去想,而在這方面隨隨便便。我們總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然而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弄清楚什么事情是有意義的事而什么不是,你也可以在這方面處處以別人的標準為標準,那樣你的智慧用來干什么去了呢?追求利益與物質享受?我們以及貓、狼狗、豆芽菜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但即使我們有同樣的本能,我們顯然與一只快樂的狼狗或者一株不知快樂為何物的豆芽菜是有區(qū)別的,你或許認為人類更強大,但如果和超級細菌、病毒對抗的話,全人類都不一定能勝利。到這里如果再要找優(yōu)勢的話,恐怕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人類會思考了。思想成就人的偉大,不要讓思想臣服于本能。
我們還年輕,還有很多時間,一定要多多思考啊。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0
文學是無數的語言文字拼湊而成的藝術,科學是無數的定理定律組成的知識體系,美學是無數人對現(xiàn)實的感覺所組成的審美意識,而哲學,我覺得它是無數個世界的概括與總結。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談到哲學,也很少有人會去研究哲學。在大學里有那么一句話:選擇哲學,等于待業(yè)。這句話說明了哲學這條路是條死胡同。在以前我對哲學從來就沒有任何的概念,從不知道哲學是什么,也從沒接觸過,但在初中的時候我第一次認識了哲學。在一次演講中我選擇了《蘇菲的世界》作為題材。閱讀了它之后,我總算明白哲學其實并不是那么的陌生,其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不論是文學、科學、美學等等它們都有哲學。
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篇蘇菲收到了一封信,里面只有1個問題:你是誰。從這個問題它就把我?guī)нM了哲學里。你是誰?多么奇怪的一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看似非常簡單,卻又似乎永遠也沒有答案。我是王憶瑋?還是說我是一個生活在銀河系里的太陽系里的地球上的中國浙江杭州的人?但是叫王憶瑋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已經有了多少個,在未來還會出現(xiàn)多少個,他們都叫王憶瑋,但是就是我么?而在杭州又有成千上萬的人他們又可以替代我么?答案顯然不對。在思考了很久以后,我只能回答說,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出任何的詞匯來說清楚“我”到底是誰。就這么一個問題,便把我吸引進了哲學的世界里,它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有趣,我似乎永遠也摸不透它??
在書中我分清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我認識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笛卡爾,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學家。記憶中最有趣的一句話就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說的一句話:Cogito, ergo sum。這是法語翻譯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據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爾為什么要說這么一句話呢。笛卡爾是當時懷疑論者的代表人物,他懷疑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但有一件事情是他絕對肯定,那就是他一直在懷疑。也因為他一直在懷疑,所以他一定是無時不刻的在思考,而因為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一個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這個時候我又有了新的疑問,為什么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難道他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么。之后我便用我哲學的頭腦解開了這個疑問。
因為如果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卻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那無疑,他和一具行尸走肉是完全沒有區(qū)別的,也只有當自己在不停的'思考當中,生活才變的有意義,而世界也將會承認這一個思考的存在者。
剛解決一個問題,不自覺的,我的腦海中又跳出一個問題,難道只要思考了,存在了,生活就一定有意義嗎?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想要自殺,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呢。他們并沒有感覺這個世界有意義,他們是厭倦了這個世界。
所以我覺得并非只要思考,那生活就是有意義的。記得在書中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媽媽便轉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這時,爸爸突然飛了起來,懸在了空中,僅有2歲的孩子看見了什么表情也沒有,但是當媽媽轉過身來的時候卻嚇的暈倒了。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呢?只是因為孩子并不知道萬有引力,他不知道人在正常狀態(tài)下不會飛,但是媽媽知道這一切,她已經習慣了這個世界,接受了
這個世界。而孩子他什么也不知道,他最多只會好奇,為什么爸爸飛起來了,媽媽沒有飛。他只有一顆好奇心。但是現(xiàn)在的大多數人都早已習慣了這個世界,不會愿意多費精力去思考那些費腦筋的問題,所以他們總是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而對于生活條件差的人,自然就會產生了厭倦的心理。如果當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愿意接受這么一個世界,不愿多加思考的話,那這個社會也就將停止發(fā)展。而當我們帶著一顆好奇心去思考時,我們自然會明白得越來越多,而這個世界也將加快腳步發(fā)展。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完全不切實際的學問,一門無趣乏味的學問,但是當我讀完整本書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哲學是最貼近生活的,它就是關于每個人心中的問題的一門學問。只有哲學才可以打開每個人心中的那個世界,只有哲學才可以解釋我們心中的那些“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
而當它在打開我們心中的那個世界的同時,也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世界,成為我們各自世界中的那株萌芽。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1
哲學,融人類千年之史,匯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賜予的精神遺產隨著歲月的積淀愈發(fā)深不可測。無數哲人前赴后繼著書立傳,試圖為世界展現(xiàn)一幅壯麗雄渾的哲學全景圖?墒前偌覡庿Q,豐富了哲學的內涵,卻為勾勒全景圖又增添了新的難題。于是,千百年來,哲學似雪球般前進、壯大,而人類只得管中窺豹似地欣賞奇峰一角。
當無數的初學者在哲學的門外徘徊,無從入手之時,一位來自北歐挪威的作家喬斯坦賈德,帶來了他那部震顫了哲學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學作品——《蘇菲的世界》。以14歲女孩的視角帶我們傲游于哲學的世界,跟隨著一封封神秘的來信,我們也仿佛如蘇菲一樣沿著歷史的足跡瀏覽歷代哲人的精辟論述,撫摸古老智慧的輪廓,膜拜那留傳千年依舊不朽的鴻篇巨制。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菲的世界!
遙遠的神諭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明辨是非者必能進退合宜。”
蘇格拉底,史上最神秘難解的人物。我們沒有他的任何文字,只能從他人的文字中捕捉他的睿智的思想,縝密的思維。他的一生曲折而短暫,卻對對歐洲思想界產生難以想象的巨大影響。蘇格拉底也常說他的談話藝術就像為人接生一樣。產婆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幫忙接生而已。同樣的,蘇格拉底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同時,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蘇格拉底曾說:“雅典就像一匹駑馬,而我就是一只不斷叮它,讓它具有活力的牛蠅!弊詈笏盟乃廊コ扇牧贾×x成仁,完成他的使命。
他將哲學從天上召喚下來,使它在各地落腳生根,并進入各個家庭,還迫使它審視生命、倫理與善惡。這就是先哲的光輝."永恒不變的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留存的是永遠的真善美不朽的靈魂"后來,柏拉圖來了。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恒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恒不變的事物。
對于柏拉圖而言,這兩個問題是一體的兩面。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永恒不變的“真理”我們已經見到柏拉圖如何認為實在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領域。
其中一個是感官世界。我們只能用我們五種并不精確的官能來約略認識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會流動”,而且沒有一個是永久不變的。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滅滅的事物。
另外一個領域則是理型的世界。我們可以用理性來確實認識這個世界。我們無法用感官來察知這個理型的世界,但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變的。
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是一種具有雙重性質的生物。我們的身體是“流動”的,與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運與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我們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體為基礎,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們同時也有一個不朽的靈魂,而這個靈魂則是理性的天下。由于靈魂不是物質,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他筆下的《理想國》成為哲學著作,影響深遠.
“將它付之一炬,上帝不是一個傀儡戲師傅,赤裸、空虛一如教師來到教室前的黑板,希望澄清我們的觀念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
當兩位哲學巨匠走入泛黃的史書,有更多的智者步入歷史的舞臺,推進哲學的輝煌絢爛。希望澄清我們觀念的嚴謹的邏輯學家亞里士多德、著有《幾何倫理學》的史賓諾莎、首創(chuàng)分權學說的洛克、身為經驗主義者的休姆、“宛如燃燒的恒星旁一顆暈眩的行星”的柏克萊、信仰頭上閃爍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規(guī)范的康德等一連串現(xiàn)代哲學的開山鼻祖,我們還來不及抒發(fā)心中的崇敬之情,飛速發(fā)展的工業(yè)推動著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馬克思的《資本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三位偉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個領域的革命巨浪,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黎明的曙光
中世紀前的歐洲壓抑著黑暗與恐懼,人們每接近一步真理,便會纏身更多的荊棘。黑暗排斥文明與理性,信仰野蠻與暴力,先行者們望眼欲穿,盼望黎明的到來。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文化運動蓬勃興起,先開始于意大利北部,并在十五與十六世紀期間迅速向北蔓延。這場名為“重生”的文藝復興運動給歐洲乃至世界帶來了光明與希望,接踵而來的啟蒙運動更是撼動了封建神學的統(tǒng)治基礎,以法國的“百科全書學派”為核心向四周擴散,整個世界接受了一次理性文明的狂風暴雨般的洗禮。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革命徹底破除了封建社會的愚昧野蠻,龜裂了其正統(tǒng)地位。隨之而來的是無產階級的興起,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世界的主角。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如同一面赤色的旗幟為無產階級指引道路,照亮前方!從此共產主義成了許多國家的信仰和永恒的追求,自由、民主、文明飄蕩在蔚藍的天空中。
尾章
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有先哲的教誨,黑暗向光明的衍化,還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反差強烈的巴洛克藝術氛圍…讀此書猶如品嘗哲學盛宴,回味無窮!短K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嘆的世界,在此向喬德坦·賈德深鞠一躬,感謝他能讓我一睹哲學全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2
“讀完了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很難說它是一部小說還是一部教科書,必須承認,引導我繼續(xù)向下讀的動力,對于蘇菲和席德身份命運安排的興趣遠大于對哲學的興趣,哲學本身對于不太愛動腦思考且大部分時間糾結于生活本身的我來說其實并不是一種興趣,很多時候想要讀一讀哲學專業(yè)連入門書都算不上的《西方哲學史》(羅素著),并強迫自己讀完后,腦子里還是沒有框架。但是,在這次閱讀后,在對于主角命運身份的興趣了然后,卻不知不覺間收到了艾伯特導師關于哲學的教導,跟著蘇菲一起思考和學習,腦中竟然隱隱地有了一個不算清晰的框架。倒是意外的收獲。
讀書,成果在書外,能夠幫助自己的也是讀書過程中的思考和讀書后的感悟。當看到蘇菲最終沖破上帝(艾伯特上校)設定的世界而解開那艘停泊的小船之時,也隱隱有了那一份嘆息!
我們喜歡仰望星空,也喜歡置身自然,因為當追索宇宙奧妙,體驗自然之趣的時候,那個于熙熙攘攘的人世間奔波行走的個體仿佛不復存在,平常的雞毛蒜皮喜怒哀樂也不再糾結于心,時間得以延長,空間得以拓展,渺小的個體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塵埃,甚至連塵埃也算不上,個體進入了虛空和忘我,無憂無喜,無價值無意義;比起大自然的力量和變化,個體的所有行為甚至連一點影響性也沒有,在歷史的巨輪之下,個體的力量連一粒沙子也不算,僅僅是時間軸線上的一個點,無長度無面積。很多人愿意進入這種無我的境界,因為在這種境界之下,個人雖然渺小,但仿佛融于宇宙當中,伴隨著宇宙的分分合合,自然的.滄海桑田,體驗到的是汲汲于世俗紅塵的所不能體驗的宏大與心安,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平和,個體也是從未有過的無畏無懼,再多的煩心與擔憂仿佛都不值一提。
但這種感覺在大多數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時間都是短暫的。當從宇宙自然中抽身而出,再次落到大地上,跌落紅塵的時候,失落的感覺也隨之而來。甚至一部分人沒有體驗過上面的宏大與心安便直接投入到日,嵭肌N覟槭裁炊鴣恚课覟楹我獖^斗?比起很多成功的人來,我為什么默默無聞?人事繁瑣、深陷工作與生活,何時才能去追逐真正的理想?而理想,又到底是什么?……問完了這一切,投身柴米油鹽,嬉笑怒罵,真真正正地去生活,戚戚貧賤,汲汲富貴,順便探索一下夢想。有的渾渾噩噩,有的兢兢業(yè)業(yè),而不論怎樣,人所做的一切,總愿意給自己加個注腳,找尋些許的意義和安慰。
夢想是安慰,價值是安慰,感情是安慰,但安慰總歸是安慰,當午夜夢回,不免又要陷入迷茫與孤寂,可憐的人兒啊,這赤條條來,赤條條走的一趟,這或奔波疲累或燈紅酒綠的一趟,到底為了啥?
哲學家說,來來來,不急不急,既然你會腳踏大地,也愛仰望星空,那我給你找個解釋,順便給我自己個解釋。
“宇宙從何而來,何物成就宇宙,你從哪里來,最終歸向哪里,你得清楚,這樣,你就清楚了你的所作所為會對這虛空的世界有何影響,你也會找到你的起源和最終的歸宿,求得你今日所為之意義;
你我今日的探索既已,也要及于這世間萬物,為何就是你我如此獨特,生老病死非你我獨享,而你我之獨特終在何處?
你說你存在,你說你感知世間萬物,你怎么證明你存在,你感知的萬物是否就是存在,而你的存在,是否獨一無二?
你周圍無數的同類,如何結成這樣一個社會,萬千的同類既然都如你一般存在,你我怎樣成就一個讓你我更感舒適的社會,從而不再體驗生之苦,來來來,我提問,你思考,我啟發(fā),你找尋,讓我們共尋生之意義;
……”
既然有了這么多的問題和思考,我們怎樣來看,我們的方法是什么?
“當你思考這些問題的瞬間,時間仿佛凝固,而這無數個凝固的瞬間,成就了歷史的軌跡;可是,時間這流動的長河,又怎能任你去將其凝固,你是否還是前一秒的你呢?
我在動,可是我的周圍也在動,我是在動?我是不動,我本身就不動,是的,我是不動?
你看,災難多可怕,那潘多拉的盒子一打開,瘟疫就殘害了生靈;瘟疫嗎,我們有殉難者,可是,當它再次來臨,我突然發(fā)現(xiàn),這魔盒傾泄的災難仿佛不再可怕。
這互生互長互克互傷的世界呵,陰陽五行,潮起潮落,月圓月缺,仿佛都是那么和諧?
疑問,再疑問,再疑問,是的,你只需提問。
……”
我想,這可能就是哲學。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3
《蘇菲的世界》本書講述一位叫蘇非的少女,在某一天接到一封神秘的來信,并在一位導師的幫助下,按時間順序學習并了解了人類從古到今的思想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了解自己,只是一本書中的人物,而自己的作者又是我們這本書中的人物。
這本書一個出色之處在于,它首先指出并批評了這個世界上一直有的一種情況:那就是人隨著年齡增長,好奇心和對世界探索的逐步喪失。在這里,作者用到了兔子毛和魔術師的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問題。雖然書中的說法有一定的片面和膚淺,但我們的世界何嘗不是這樣?只是衡量的標準不僅僅是好奇心罷了。人皆有上進之心,無論是在財富,地位,還是思想,精神上。但是隨著年月的增長,他們大部分人的上進心漸漸消磨,于是他們墜入了深淵,而且越掉越深,在那里,他們的精神被環(huán)境同化,他們的靈魂漸漸在柴米油鹽或者經綸事物中迷失了自我,是的,自我!人的最高美德是實現(xiàn)自我,無論是做什么的,無論研學的方向是什么,我們的認識往往都是在了解了外部世界之后,再發(fā)現(xiàn)自我的意義。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認識自我,提升自我,無論是通過權力,思想亦或是情感。我們的人生中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向下的,向著繁瑣,乏味,麻木,向著平庸的邪惡;另一種是向上的,這種力是陽光的,好奇的,自由的,無畏的,不像向下力一樣被環(huán)境所操控,這種力向著人生的理想,理想的自我,提升的自我,獨一的自我,無論那個自我是什么,向上力都是一往無前的;無論那個自我和你現(xiàn)在的自我相距有多么遙遠,只要你有著孜孜不倦的好奇心,不怕困難的毅力和向往自由的精神,你的人生就會是成功的,完美的,雖然在向上的過程中你會犧牲一些什么,如他人的贊許,社會的.接納與認可,但當你回首往昔再審視自己的成就,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值得的!人生到那種境界,已無所謂勝敗得失,只有沉積的智慧和高貴的靈魂。無論那高貴是什么,是高貴正義還是高貴的邪惡,無所謂無所謂正惡,你只要沿著兔子毛向上爬,向上,向上,一直向上,實現(xiàn)自我,你就是最完美,最高貴的那個。在向上的過程中,世俗的道德和得失束縛不住你,你可以用自己的認識和價值觀,塑造你的世界。如同席勒的父親塑造他的世界,作品是作者靈魂的體現(xiàn),作品本身就是一個世界。當然,這里的世界概念并不是指寫書,而是一種自己的眼光,一種洞徹生死,萬千智慧的眼光去創(chuàng)造世界,去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輝煌與高貴,這個世界便是你——一個無比自由,不斷進步的人的世界,獨一的世界,為你而存在的世界,你定義世界的價值,你就是世界的上帝。
以上是這本書對我的思想和人生的啟發(fā),接下來我們談談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上帝與人的......存在,或是關系。
一本書的作者如同這個世界的上帝,看完此書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蘇菲的世界在一本書中,這本書的作者又在我們的世界中,蘇菲離開那本書后,她的世界便與原作者的世界平行。但是“我們生活在書中”,這個假設是可能的。問題在于我們生活在書中,在另一個人全面掌控下,這是否就否定了我的價值和意義?難道我們只是毫無意識的木偶嗎?
不是。絕對不是。我們能想到這里就說明我們不是,我們作為人,無法揣測上帝的旨意,我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出自己的路。但是難道我們付出的努力沒有回報嗎?難道我們的失敗不是我們自己的失誤嗎?難道我們考進年級前50有上帝相助,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難道我們名次掉出前200時是上帝懲罰我們,而不是我們自己的不努力不專心?笑話!上帝不是皮偶戲師傅,上帝并不干擾自然,自然規(guī)律的恒定和改變是上帝的意志,一切因果,也都是上帝的意志,上帝的因果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的意志也是上帝精神的一部分。當我們奮進時,上帝的意志是讓我們成功;當我們倦怠時,上帝讓我們失敗。我們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正如我們的境遇和出生是我們的一部分一樣。我們的所作所為正是由著上帝的意志,也是我們自身的意志。我們成就我們自身,上帝也成就了我們自身,這些概念是一致的。無論我們是不是書中的人物,都無需擔心外在的超自然力量,只需注意自身的惡念和不受控制的欲望:上帝的內在因果可以成就我們,讓我們成為理想中潛能中的自我,也可以毀掉我們的夢想和人生。關鍵就在于我們如何選擇,如何像柏根森說的實現(xiàn)“生命動力”,像尼采的“權力意志”和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說到底,實現(xiàn)自我,成就自我,關鍵在自我,也在上帝,因為這兩者本就為不可分割因果的一體。
寫了這么多,最后想說的是,這本書同學們都可以讀一下,其中對人類思想進程的簡述雖然略淺,但是十分適合鋪墊人生觀和進行粗略思想史的了解的。同時,即使在這方面也有一定成就的同學,如我也可以常;匚哆@本書。畢竟,不同水平的人,讀同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今天的讀后感也讓我有了許多的感悟?傊蛏,奮進,向著自由和希望,向著完美的自我,一切哲學,藝術,宗教都是為了服務自我而產生的,什么邏輯學,政治學,美學,形而上學都發(fā)于自我的好奇心,他們的最終目的也是使研究者能夠成為更好的自我,理想的自我;蛟S從這本小說中,我們也可以一窺人生與哲學的最終迷底和目標吧?我十分冒昧地引用曾經被用在形容斯賓諾莎的話語:“對于人與上帝,價值與意的最懇切的解讀和理解就在這里,在蘇菲的世界里,在我們每個人所獨一擁有的世界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菲的世界》心得01-30
精選蘇菲的世界讀書收獲03-05
蘇菲的世界讀書感03-13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2-25
《蘇菲的世界》心得15篇04-06
《蘇菲的世界》心得(15篇)05-10
蘇菲的世界句子4篇12-13
《蘇菲的世界》心得體會03-28
《蘇菲的世界》讀書報告09-22
走進哲學的世界—《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