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教學反思
《春》的教學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語言清新自然,寫景優(yōu)美,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之情不溢言表,汩汩流淌,沁人心田。這是一篇上乘的寫景散文范本。 再次誦讀這篇經(jīng)典之作,雖然距離第一次教學已隔數(shù)年,但是心中的歡喜依然保留。時過境遷,我不想用老套的思路設計教學流程,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具體學情,我開啟了新學期的第一課,也是我踐行閱讀教學“寫什么,怎么寫,為何寫”思路研究的推進課。 我一直告訴學生,無論閱讀還是寫作,它都遵循一個規(guī)律,即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為何寫。理清了這三個問題,閱讀或是寫作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一. 初讀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出于對課文整體感知的考慮,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寫了哪些春日圖景。細心的同學不難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思路特別的清晰,首段一句話,開篇引出春天這個話題,通過反復和擬人的修辭,寫出了人們對春天急切的盼望。只要細細品味,其中的情感自然可以領悟。 接下來的2—8自然段,作者分別從草、花、風、雨、迎春幾個方面細致描寫春天,抓住景物的不同特點,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從多個角度描寫,調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讀罷之后,總感覺春天的景物觸手可及,春天的美妙余音繞梁。 在最后三個自然段,我們看到了整齊的格式,一樣的修辭,不同的是這三段從三個角度贊美春天,并且這三句按照春天生長的特點組織安排,順敘不可調換。新、美、力的特點,躍然紙上,生機盎然。 課堂上,學生讀出了結構,清晰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其實,也就解決了怎么寫的問題。對于這篇文章,僅僅理清思路,不過是隔靴撓癢,要想真正和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需要走進課文,親近每一個字詞,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發(fā)展思維,積累語言,提高語文能力。 二、精讀研究,品析詞句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采用了五個板塊,設計教學。這五個板塊,也是作者細致描寫春天的五幅圖,即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這五個部分結構相似,所以我采用“邊教邊放”的方法,讓學生和作者對話,和編者對話,挖掘每一個文字背后的內涵。 五幅圖,各有側重,訓練點不同。 在朗讀“春草圖”時,著力引導學生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草?讓學生大聲讀文字,當學生讀到“偷偷”“鉆”兩個詞的時候,我就追問學生,為什么要“偷”,既然是“偷”,那么它應該是什么狀態(tài)呢?大家可以模仿草的樣子想象。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然可以概說,這是寫草的“情態(tài)”;接下來的“嫩嫩”“綠綠”“一大片滿是的”這些語句,就很好理解,它們分別是從“質感”“顏色”“長勢”這些角度寫草的。 這一節(jié)的訓練點,除了概說內容,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作用,也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本節(jié)共三句話,一三兩句分別是正面寫草的,二句則是描寫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的?學生通過品讀側面描寫孩子們在草地上嬉戲的畫面,領悟了春天孩子的快樂,這些都是為了烘托草的柔軟。 “春花圖”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寫景順敘的高低變化,無疑讓春花錦上添花,美不勝收。 “春風圖”調動了人的各種感覺器官,觸覺、嗅覺、聽覺、視覺全部襲來,讓你全身都沉浸在柔柔的風里,邁不開步,閉不了嘴,整個人都是屬于春風的。 “春雨圖”迷蒙靜謐,不論是雨,樹葉,草,燈光,草屋, 還是雨中的人們,一切都靜默在雨中,讓你不忍打破這份安靜和祥和。 “迎春圖”讓畫面靈動起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大大小小,都在積極赴春天的一場約。 春天是一幅畫,是一首詩,是一曲靈動的歌。 學生只有讀進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才可以走出來。七年級的孩子語文素養(yǎng)談不上,更沒有基礎的語言感受能力。這需要我們老師有針對性的系統(tǒng)的引導,你是什么,語文就是什么。你有多美,語文就有多美。 通過研讀《春》這篇文章,學生感受到老師在努力傳達一種思維的方法,讀文章,寫作之前,都要問問自己:“文章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如此反復,便有了整體思路,也不至于考試出現(xiàn)大的偏差。 當然,教學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只要學生的思維動起來,一切都不是問題。這需要時間,需要方法,更是一種上課的技巧。相信,只要努力解讀教材,研究學生,我的語文課一定姓語。【《春》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春》教學反思04-30
春教學反思04-03
最新《春》教學反思04-27
《春》音樂教學反思05-02
《春望》教學反思05-02
《春的消息》的教學反思04-30
課文《春》教學反思04-27
《春》教學反思600字04-27
江南春教學反思04-18
《春》教學案例及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