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范文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收集、閱讀有關黃河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應用對比試驗研究事物相互關系的能力,認識水、土、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
3.能結合課文中的資料,認識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壞,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通過現(xiàn)象分析本質(zhì)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保持水土、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河的各類資料。
2.小組準備:水槽兩個,長木板兩快,土,草皮,噴壺。
教學過程
一、情境生疑問
1、初步了解黃河的有關情況
�。�1)師: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你從電視或其它途徑見過黃河嗎?你能說說你心里的黃河嗎?
�。�2)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自己心中的黃河。
�。�3)師:看來課前同學們了解了不少關于黃河的資料。
2、閱讀課本中的資料
�。�1)師:關于黃河,課本中也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資料,大家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2)學生閱讀資料并回答
�。�3)師:通過這些資料,你知道黃河下游的河床發(fā)生了什么重要變化嗎?
�。�4)師:你能猜出這些變化是怎樣發(fā)生的嗎?學生猜測
�。�5)師:我們知道土會被水沖走。黃河水這么黃,是不是黃河水中有很多泥沙?這些泥沙是從哪里來的呢?請同學們看書本43頁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組內(nèi)討論、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組內(nèi)討論、交流。
4、分組匯報。
師:剛才,同學們討論得非常熱烈�,F(xiàn)在每組請一名代表將討論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一下。
生:黃河水中的泥沙是黃河水流經(jīng)黃土高原時沖下來的;無植被保護,土壤隨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釋疑
1、完成模擬實驗。
�。�1)師:為了驗證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確,我們將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模擬實驗。大家先看書。
要求:①弄清實驗目的,準備哪些器材;②設計操作的步驟及方法;
�。�2)指導學生準備器材;
�。�3)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現(xiàn)象;
�。�4)學生分組歸納、小結,得出結論。
�。�5)每組的派一名同學向全班同學匯報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多一些。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
生:從有草皮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比較清亮,說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長木板上流下來的水較渾濁,說明水中有較多的泥沙。……
教師總結:當往只裝有黃土的木板上澆水時,黃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渾濁的水漿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澆水時,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鎖住,土壤被保護起來,所以流下來的水還是比較清的�?磥恚瑒偛磐瑢W們實驗后認為“植物對土有保護作用”是正確的。通過這個實驗,你還想到了什么?
生:黃河中上游流經(jīng)黃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禿禿的,土質(zhì)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黃河的水是渾黃的。
三、閱讀資料,了解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
(1)、師:同學們都知道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那么它一直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嗎?黃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請閱讀書本44面的資料,說說你的想法!
�。�2)、學生閱讀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師:如果這些行為一直持續(xù)下去,你認為會有什么后果?
�。�4)、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你認為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條件受到了破壞和保護嗎?
科學教案 篇2
階段
教師活動引入。
學生活動傳粉讀圖、分類、填空、出示蟲媒花和風媒花的圖片和實物標本填空、討論、比較。
引入
由春天的景象引入。
受精
演示花粉的萌發(fā)過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動畫和幻燈片。
觀察、描述果實和種子的過程并交流討論。
果實、種子的形成。
引導學生觀察
讀花的結構圖、觀察、回憶、認知。
小結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春天來了,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到處繁華似錦。請你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花的形態(tài),你注意到它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嗎?你能說出這些變化嗎?(由花蕾到開放,再盛開,再萎謝。)為什么會這樣?
二、新課
(一)傳粉。
定義:植物開花后,雄蕊中的花粉。
會從花藥中散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這個過程叫傳粉。
分類:看掛圖,了解豌豆花和棉花的傳粉情況,填書上的空。小結:傳粉可分為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引導學生討論:1。你認為哪種傳粉方式最普遍?說明理由。2。你認為異花傳粉的途徑主要有哪些?教師小結: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也不是絕對的。
蟲媒花:演示一組蟲媒花的圖片及實物標本,引導學生回憶曾經(jīng)做過的探究:“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的.?”談談你認為蟲媒花是靠什么吸引昆蟲的。說說昆蟲是怎樣幫助花傳粉的。
風媒花:演示一組風媒花的圖片及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與蟲媒花比較并討論:說說風媒花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對植物傳粉有什么作用?
(二)受精和果實、種子的形成
演示被子植物的雌蕊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回憶已形成的表象,建立新的表象。
演示花粉的萌發(fā)過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動畫或幻燈片,引導學生觀察、認知。
根據(jù)學生以往的觀察,引導學生描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的變化。教師小結并板書。
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若水稻、蘋果樹等作物在開花期間傳粉受阻或開花期間出現(xiàn)天氣連續(xù)下雨、刮大風或無風等,對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會不會造成影響?為什么?”從而讓學生了解人工受粉,并進行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的情感教育。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說說人們對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利用情況,并讓學生了解我國對野生植物馴化種植的悠久歷史;暢談當前全球性的大問題:糧食問題,我們還需要做的工作。
(三)教師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被子植物開花后,傳粉、受精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密切相關;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chǎn)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讓我們一起來關心全球面臨的糧食緊缺問題。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或相反的、有一定依據(jù)的觀點,進行調(diào)查和探究。
教學反思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它是指:花粉管中的兩個精子進入胚囊后,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xiàn)象。融合后,受精卵和受精極核就要發(fā)生變化,它們變化的同時,也就是子房發(fā)育的過程,子房發(fā)育的結果,就意味著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fā)育的過程,都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而且內(nèi)容都非常抽象,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學生易于接受。書上沒有提到受精極核,也沒有講它的發(fā)育,我認為應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片面的。有時間可以讓學生討論無籽西瓜和無核蜜橘的形成,了解現(xiàn)代的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
科學教案 篇3
一 教學目標
�。ㄒ唬┱J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ǘ├斫馕闹械囊恍┚渥拥暮x,語文版《科學與藝術》教學設計。
�。ㄈ├斫馕闹欣C法及其作用
二 教時安排 2課時
三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運用多媒體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萬象”。
2.課前熱身
�。�1)介紹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20xx上�?茖W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學 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 軾 的《水 調(diào) 歌 頭》, 到 邁 克 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xiàn)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 的闡述,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版《科學與藝術》教學設計》。
�。�2)借助課文注釋理解部分詞語
潛意識 嬋娟 共鳴 依賴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茖W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yè)的人,都要具備創(chuàng)造精神和提高創(chuàng)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fā)展。
�。�2)四邊互動
互動1
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
互動2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jù)、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動3
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chuàng)造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感知各類水果,制作水果拼盤,品嘗水果的滋味,培養(yǎng)幼兒觸摸覺、嗅覺、味覺的能力,
2、 幼兒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悅心情。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參觀果園
2、蘋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個
3、塑料盤子五個,塑料刀子每人一把
活動過程:
一、引入:今天,農(nóng)民伯伯給我們送來了好多的水果,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分組觀察水果(引導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來感受水果的'色、香、)
2、集中交流討論。鼓勵幼兒大膽把自己看到、摸到、聞到的感受告訴他人。
三、水果拼盤比賽
1、幼兒分組討論:如何制作水果拼盤
2、幼兒分組制作水果拼盤(老師幫助小朋友切好)
3、欣賞各組的水果拼盤,幼兒進行評價
四、品嘗水果拼盤大會引導幼兒品嘗自己做的水果拼盤,并說說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游戲“運水果”結束。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jīng)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yǎng)蝸牛的經(jīng)驗和發(fā)現(xiàn)
1.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
2.交流飼養(yǎng)蝸牛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nèi)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jié)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xù)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xù)飼養(yǎng)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yǎng)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yǎng)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yǎng)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五、小結本課,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科學教案 篇6
3.1一天的食物
教學目標:
1、能積極參與討論,初步掌握調(diào)查記錄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簡單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我們一天食物的問題和規(guī)律。
3、能夠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 教學重點: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fā)現(xiàn)問題和規(guī)律。 教學難點:會給多種的食物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1、事先對幾位學生的一天食物進行跟蹤調(diào)查,了解四年級孩子所吃食物的情況。
2、設計按餐別統(tǒng)計的調(diào)查記錄表,供學生小組活動用。
3、設計一張大的統(tǒng)計表,供記錄匯總學生食物情況。
4、準備一些寫有食物名稱的卡片,供學生分類時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于我們?nèi)说纳L發(fā)育來說十分需要。小時侯,我們吃媽媽的乳汁長大,現(xiàn)在人越長越高,活動也越來越多,光吃母乳一種食物已經(jīng)不夠了,我們開始吃各種各樣的食物了。
二、探究過程
1、記錄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為例:我們都吃些什么? ? 學生匯報。(1)討論活動:這么多食物我們該怎么來記錄呢? ? 討論記錄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別進行記錄;按葷素記錄等; ? 討論記錄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如“炒三絲”算幾種食物?零食是否要記錄?喝過的水要不要記錄等; (2)小組記錄:要求學生對一天的食物按餐別進行記錄。組織小組活動,小組匯報,師記錄(或統(tǒng)計表)。 (3)思考:從這些匯報中,我們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們要吃多少種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給食物分類 (1)圖片分類: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據(jù)每餐吃什么來分類以外,還可以怎樣進行分類?(2)匯報: ? 按喜歡吃的分類; ? 按味道分類; ? 按生活習慣分類; ? 按食物結構分類; ? 按食物來源分類; (3)舉例說說葷食、素食還可以分為哪幾種?三、小結 師:食物中蘊藏著許多學問,比如人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請同學們課外去搜集一些資料,我們將作深入的研究。板書設計: 3.1 一天的食物 1、記錄一天的食物 2、給食物分類 教學后記:
3.2 我們身體從食物中獲得什么
教學目標:
1、能夠自行查找食物營養(yǎng)成分的資料,知道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感受營養(yǎng)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2、能用簡單的方法來判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激發(fā)探究營養(yǎng)成分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知道食物有哪些營養(yǎng)成分。
教學難點:能找出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教學準備:
1、事先讓學生查找食物營養(yǎng)成分的相關資料,帶到課堂上進行匯報。
2、讓學生帶一些食物。
3、準備作業(yè)紙。
4、碘酒、小刀、白紙、蠟燭、火柴。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能促進我們的生長發(fā)育,維持我們的生命活動。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過程:
1、食物有哪些營養(yǎng)成分 按組進行匯報交流 (1)蛋白質(zhì)組: ? 蛋白質(zhì)是人體肌肉、皮膚、內(nèi)臟、頭發(fā)、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豐富蛋白質(zhì)的食物例舉; (2)糖類組: ? 就是白糖嗎? ? 淀粉也是糖類; ? 變成熱量、力氣的食物; (3)脂肪組: ? 你認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 (4)維生素組: ? 你知道哪些維生素? ? 調(diào)節(jié)身體機能的作用; ? 看圖說說哪些食物有較多的維生素? (5)礦物質(zhì)組: ? 礦物質(zhì)是什么? ? 缺鈣會得軟骨��; ? 含有礦物質(zhì)的食物。 小組活動:將帶來的食物進行分類(作業(yè)紙) 含有豐富蛋白質(zhì)的食物 含有豐富糖類的食物 含有豐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食物 含有豐富礦物質(zhì)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1)過渡:剛才我們通過交流對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親自來找一找這些食物所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那就更有趣了。(2)找找糖類。 ? 復習: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糖類,我們可以采取什么辦法?(滴碘酒) ? 滴碘酒該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幾小滴,用滴管要稍離開食物) ? 學生操作;匯報。(3)找找脂肪。 ? 嘗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蠶豆,說說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檢驗脂肪?(在紙上捻一下,看看有沒有留下油跡。) ? 學生操作;匯報。(4)找找蛋白質(zhì)。 ? 你有辦法嗎?(可以看看標簽) ? 學生看食物包裝袋上的標簽,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質(zhì)含量。 ? 用蠟燭燒頭發(fā)、指甲,聞聞發(fā)出的氣味。這是蛋白質(zhì)燃燒時產(chǎn)生的。 ? 燒一塊瘦肉,繼續(xù)檢驗。
三、小結
1、說說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2、繼續(xù)檢驗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制成一份常見食物營養(yǎng)成分表。
板書設計: 3.2 我們身體從食物中獲得什么 1、食物有哪些營養(yǎng)成分 2、找出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教學后記:
3.3 吃什么還吃什么
教學目標: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營養(yǎng),懂得營養(yǎng)均衡的重要性。
2、通過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結構”,初步學會合理搭配食物。
3、在討論、交流、研討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合理飲食的習慣。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合理配搭膳食營養(yǎng)。
教學難點:了解怎樣使營養(yǎng)均衡。
教學準備:
1、 根據(jù)上節(jié)課的研究,教師從學生的作業(yè)中選擇一份較科學的食物營養(yǎng)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結構”圖。
3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與食堂聯(lián)系,請他們提供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們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營養(yǎng)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們生長發(fā)育的食物?哪些是給我們提供活動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們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過程:
1、怎樣使營養(yǎng)均衡 (1)出示青菜、米飯和肥肉圖片:說說哪種食物最有營養(yǎng)? (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譜:說說發(fā)現(xiàn)什么? (3)口頭回答:為了使我們均衡地獲得各種營養(yǎng),我們每天應吃什么?還應吃些什么?(板書課題)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吃食物? ? 方法指導,如細嚼慢咽; ? 衛(wèi)生指導,如飯前洗手。 2、搭配膳食營養(yǎng) (1)小組活動:怎樣搭配我們的食物? ? 小組設計; ? 匯報(3—5人):構建“飲食結構圖”。 (2)觀察“金字塔結構”,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則。 ? 葷素搭配; ? 粗細糧搭配; ? 多種搭配; ? 適當吃一些新鮮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據(jù)以上原則,請你為自己配制一份營養(yǎng)晚餐。 ? 學生配制; ? 3—5人匯報; ? 學生評價:這頓飯,富含我們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嗎? 三、課外延伸 請按自己的食譜進行實踐,我們將評出“美食大師”。
板書設計: 3.3 吃什么還吃什么 1、怎樣使營養(yǎng)均衡 2、搭配膳食營養(yǎng) 教學后記: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學目標:
1、知道食物分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燈燒熟食物。
3、能通過觀察具體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了解生與熟的不同。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教學準備:
1、給每組學生準備一份生、熟馬鈴薯,水果刀。
2、準備酒精燈、石棉網(wǎng)、火柴、燒杯、水、鐵匙、玉米等器材。
3、設計一張觀察記錄紙,以記錄玉米粒到玉米花的變化過程。
4、準備爆玉米花圖片、玉米餅圖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同學們,平時喜歡吃生的肉片還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經(jīng)過烹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們一起來觀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誰發(fā)現(xiàn)得多?
二、探究過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圖片:說說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題目。 (3)舉例說說生食和熟食。
2、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 (1)教師提供生、熟馬鈴薯,組織學生分組觀察它們的變化。 ? 看看馬鈴薯的大小變化 ? 摸摸馬鈴薯的軟硬異同 ? 嘗嘗馬鈴薯的味道 ? 把馬鈴薯切開,觀察里面的變化 (2)匯報:馬鈴薯的營養(yǎng)會變化嗎? (3)討論:把馬鈴薯燒熟了吃有哪些益處?
3、從玉米粒到玉米花 (1)預測:玉米從生到熟會有哪些變化? (2)說說玉米變熟的方法,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講出多種辦法。(3)操作指導: ? 放在水中煮。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裝置,練習使用酒精燈。 ?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燈外焰上加熱。 (4)實驗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和記錄。(5)分組選擇實驗,并操作。 (6)匯報: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盡量用語言描述出來。
三、鞏固延伸
1、圖片出示其他燒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餅、爆玉米花等
2、嘗嘗爆玉米花。
板書設計: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生食和熟食 2、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 3、從玉米粒到玉米花
教學后記:
3.5 面包發(fā)霉了
教學目標:
1、仔細觀察發(fā)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會長出霉菌。
2、能根據(jù)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并能設計實驗研究霉菌的生長與環(huán)境的關系。
3、能堅持記錄霉菌的生長情況,會分析、整理自己記錄的數(shù)據(jù)。
教學重點:觀察發(fā)霉的面包,了解霉菌。
教學難點:觀察霉菌的生長情況。
教學準備: 小組:發(fā)霉的面包、新鮮的面包若干,放大鏡、載玻片、牙簽、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條件的學校準備顯微鏡若干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新鮮的和發(fā)霉的兩塊面包,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發(fā)霉的面包 (1)用放大鏡繼續(xù)觀察發(fā)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2)怎樣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樣子? 學生討論,小組嘗試。師引導學生用牙簽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載玻片,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進行觀察。(3)用語言來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樣子。 (4)你還在什么物品上看到過霉菌?(5)觀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還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得快 (1)討論:面包上怎么會長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長出霉菌? (2)你能設計實驗證明霉菌的生長與水的多少有關? 小組討論,交流實驗的方法。設計一種研究霉菌的生長與溫度的關系的實驗方法,學生小組操作。提問:為什么要在每塊面包上放一些霉菌? (3)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霉菌的生長與溫度的關系? 小組討論,匯報實驗的方法,說說為什么要這樣做?(4)霉菌的生長還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能用實驗來證明嗎?
3、后續(xù)觀察活動 根據(jù)你的實驗方法,注意每天觀察記錄兩塊面包上霉菌的生長情況,下一次上課時帶上你的觀察研究成果。
三、小結 板書設計: 3.5 面包發(fā)霉了 1、觀察發(fā)霉的面包 2、哪一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得快
教學后記:
3.6 減慢食物變質(zhì)的速度
教學目標:
1、通過孩子們的比較觀察活動,知道引起食物變質(zhì)的原因,從而了解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2、培養(yǎng)孩子們的觀察比較能力,能對觀察的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認識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初步的歸納和綜合。
3、使學生養(yǎng)成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的習慣,會關注身邊的科學。
教學重點:了解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1、 小組觀察:小魚干、干面條、壞的小魚、發(fā)餿的潮面若干,鑷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圖片、食物罐頭等若干。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你吃過什么魚干?味道怎樣? 每人嘗一點新鮮的魚干,說說你吃魚干時的感受。
二、探究過程
1、觀察變質(zhì)的食物 (1)小組各一份新鮮的小魚干和干面條。 ?討論: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觀察? ?小組觀察活動,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有關小魚干和干面條的信息?(2)小組各一份壞了的小魚和發(fā)餿的潮面。 ?討論:這條小魚已經(jīng)壞了了,可能帶有很多細菌,我們怎么來觀察這些壞的物品? ?小組觀察活動,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信息? (3)比較新鮮的小魚干和壞的小魚、干面條和發(fā)餿的面條,有哪些不同的地方?(4)匯報上一節(jié)課的后續(xù)實驗記錄情況,你從實驗中發(fā)現(xiàn)面包上霉菌生長快慢的原因了嗎? 討論:?小魚為什么在短時間壞了? ?魚干為什么能長時間地保持好聞的氣味? (5)小結:閱讀48頁小資料。
2、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1)我們已經(jīng)知道引起食物變質(zhì)需要有一定的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如果要儲存一條新鮮的小魚,可以用什么方法?小組討論交流,并說說運用這種方法儲存食物的理由。 (2)出示圖片和食品罐頭等實物,說說為什么可以用這種方法能儲存食物?(3)你還知道哪些儲存食物的方法?為什么這些方法能減慢食物變質(zhì)的速度? (4)討論:你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儲存食物?(5)小結:閱讀49頁小資料。
三、后續(xù)活動 課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思考為什么用這種方法來儲存食物?
板書設計: 3.6 減慢食物變質(zhì)的速度 1、觀察變質(zhì)的食物 2、儲存食物的各種方法
教學后記:
3.7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食品包裝袋上的信息,知道我們可以從食品包裝袋上獲取很多有關食物的信息;
2、能根據(jù)食品的保質(zhì)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確選擇適合的食品;
3、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上的信息。 教學難點:會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zhì)期、配料,正確選擇合適的食品。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和包裝盒;
2、食品的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期的記錄表、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說說你帶來了哪些食品的包裝袋和包裝盒。你從包裝袋上了解到什么內(nèi)容?
二、探究過程
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 (1)觀察活動:仔細觀察包裝袋上的介紹,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小組觀察、交流、匯報。(2)討論:一般的食品包裝袋上的信息有哪幾類? ?匯報并請學生板書。 ?提問:你從這些信息中能了解些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
2、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zhì)期 (1)小組活動:記錄五種食品的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期。 (2)觀察比較:你從記錄的五種食品的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期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產(chǎn)的食品、最新生產(chǎn)的食品、保質(zhì)期最長和最短的食品。(3)小組討論:選擇保質(zhì)期最短和最長的兩種食品,是哪些原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zhì)期? 引導學生從兩種食品的特點、包裝和保存的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尋找原因。(4)如果是同一種食品,你選擇保質(zhì)期長的食品,還是選擇保質(zhì)期短的食品?
3、調(diào)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出示一份牛奶餅干的配料表。 看了這份牛奶餅干的配料表你有什么想法? (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稱,推測它們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找出表中你不熟悉的配料名稱,猜猜它是什么東西?三、課后拓展 1、各種配料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食品添加劑是否會對人體產(chǎn)生有害的影響?
板書設計: 3.7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 2、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zhì)期 3、調(diào)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教學后記:音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說出幾種常見的常綠樹和落葉樹的名稱。通過比較,初步了解秋東季落葉樹要落葉,常綠樹不落葉的道理。
2、發(fā)展分析、比較能力,激發(fā)幼兒觀察大自然變化的興趣。
【活動準備】
課前教幼兒認識一些常見的樹葉。
收集一些樹葉。
【活動過程】
一、初步形成常綠樹、落葉樹的概念。
每組一籃樹葉,小朋友觀察比較。這些是什么樹葉?比一比,他們有什么不同?
二、通過比較,了解樹葉常綠和枯黃的主要原因。
分給幼兒兩片樹葉(梧桐樹葉和冬青樹葉)
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常綠樹的'葉子和落葉樹的葉子有什么不同。
三、根據(jù)經(jīng)驗交談。
請小朋友講講自己認識的樹,那些是常綠樹、那些是落葉樹。
四、找常綠樹和落葉樹。
帶幼兒到外面去找樹。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利用各種多面體展開圖,制作有變化的多面體。
2. 鞏固做紙工的各種制作符號。
3.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協(xié)作。
教學重難點:粘貼邊與邊時要輕,要粘貼平整。
教學準備:
1. 教師準備:做好的`成品。
2. 學生準備:剪刀、膠水、刻刀、手工材料。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激趣導入。
提問:今天,我們就來自己制作多面體?
制作六面體:教師拿出六面體的手工材料。重點講解粘貼最后一條邊時要輕,要粘貼憑證
學學做做:
1. 學生制作有變化的多面體
拿出手工材料,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制作有變化的六面體或其他多面體。
指導制作時,需提出增添附加物的做法是在多面體做成后,再將附加物加貼上去的。挖去一部分或切折,壓印都必須在展開圖上先做好,然后再把展開圖折疊成多面體。
2.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小組。
3.學習 組織學生自評或互評,從掌握要領,外形美觀,創(chuàng)新三方面對作品進行全面的。
科學教案 篇9
六、地球在公轉嗎
教學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公轉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3、能和小組同學合作做地球公轉的模擬實驗,并認真觀察,收集證據(jù),進行記錄。
4、體會到科學家獲得證據(jù)的過程中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為科學家提供更為有力的證據(jù)。
教學重點: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周期為一年。
教學難點: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教學準備:記錄表,兩根木桿,一把木尺,小紙條,一個紅圓片(太陽),兩個藍色圓片(星星)。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我們已經(jīng)知道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在自轉的同時是不是還圍繞太陽公轉呢?
2、思考:怎樣知道地球是否圍繞太陽公轉?
3、小結:地球的確是在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證據(jù):
1、思考:在人們不能到天空中觀察地球的運動時,人們是怎樣認識地球公轉的呢?
2、提問:(在黑板上畫一地球運行軌道圖,在軌道外畫兩顆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轉,在公轉的軌道上觀察星星,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3、模擬實驗。
�。�1)談話: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離地球近,有的.離地球遠,如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會隨著地球的運動而發(fā)生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模擬實驗來研究這種變化。
(2)模擬實驗
�、僦v解:在操場上畫一個圓圈,圓圈中放一個紅色小圓片,代表太陽;找兩個竹竿,上面分別貼上一個藍色圓片,分別代表星星,其中一顆星星離地球近,一顆星星離地球遠;在遠處的星星頂竿上掛一木尺,每隔10厘米貼一個記號;然后找一位同學代表地球,背對著圓圈做圓周運動(公轉),在從A點運動到B點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兩顆星的位置,并做好記錄
�、趯W生到操場模擬實驗。
�、郯褍筛窀头诺母h一些,再次觀察兩顆星的位置變化,并做好記錄。
4、交流匯報:
�。�1)當?shù)厍蚬D運動時,星星怎么運動?
(2)當?shù)厍蜻\動到A、B兩點時,星星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3)當星星離我們更遠時,位置又有什么變化?
�。�4)從這些現(xiàn)象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什么?
5、認識恒星的周年視差
(1)閱讀P85頁資料,思考:為什么人們長期未能發(fā)現(xiàn)恒星的周年視差?
(2)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為什么能發(fā)現(xiàn)恒星周年視差?
�。�3)恒星周年視差為什么能證明地球在公轉?
三、整理歸納:
1、關于晝夜現(xiàn)象的解釋,我們保留哪一種?為什么?
2、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3、小結: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公轉,一年為一個周期;在公轉的同時還圍繞地軸自轉,24小時為一個周期;地球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地軸始終時傾斜不變的。
板書設計:
地球在公轉嗎
公轉周期為一年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拱形能承受較大的力的現(xiàn)象,并了解其在建筑中的應用。
活動準備:
半個雞蛋殼、鉛筆、粗氣管(長短相同)、一次性杯子一個、針筒一個(注滿有顏色的水)、小量杯(蛋殼)、長條卡紙、小積木若干、記錄表、自繪圖片“小雞出殼”、故事錄音《小雞出殼》、有關拱形的建筑物圖片。
活動過程:
1、設疑激趣:
出示圖片“小雞出殼”,講述故事。
——“到底是誰琢破了蛋殼?”
幼兒動手實踐操作:把鉛筆當做小雞的嘴巴,分別戳在凹面和凸面上,感受相同的力分別作用于凹、凸面是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
2、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教師設疑——“為什么凸的一面不容易破呢?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嗎?”
教師提升幼兒經(jīng)驗:這個蛋殼是拱形的',當力落到蛋殼上就像水一樣散開了,所以薄薄的蛋殼是不容易破。拱形的蛋殼能承受較大的力。
3、引導遷移:
教師講述——“想不到吧,小小蛋殼里藏了這么多秘密,人們根據(jù)蛋殼的原理建造了許多建筑物,你們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嗎?”
幼兒回憶《新房子和老房子》中看到的建筑,展開討論。
教師結合幻燈片,講解拱形建筑物、隧道、橋梁、屋頂?shù)葓D片,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
重點介紹拱形橋,引導幼兒理解拱形的橋面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4、激勵探索,變通思維:
教師提供材料,幼兒兩人一組,嘗試建構橋。
——“我們也來當一回建筑師,搭建一座拱形橋,橋造好后,會有很多行人和車輛從橋上通過,所以,橋要造得牢固�!�
鼓勵幼兒相互合作,大膽地建構。
師生一起驗證的承重情況:在幼兒搭建的橋上放上積木,比較哪一組的拱形橋最牢固。
教師提問:為什么同樣是拱形橋,可是承受的力卻不一樣呢?
活動結束:教師小結,結束教學活動。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精選)10-22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15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11-17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24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