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六年級數學第六單元觀察物體教學計劃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計劃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計劃很難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數學第六單元觀察物體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通過兩個活動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搭積木比賽、觀察的范圍。
。1)搭積木比賽
教材設置了“搭一搭”的情境,“搭一搭”的情境包括兩項比賽,第一項比賽是由觀察到的5個小正方體的組合,畫出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第二項比賽是根據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
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已學習過不多于4個小正方體組合的立體圖形的視圖,他們已經學會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F在要求的是5個小正方體的組合。小正方體在數量上多了1個,但拼擺時的變化卻多出許多,各種拼擺組成的立體圖形的形狀也會各不相同,它們的視圖有時相同、有時不同,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試一試中,根據給定的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立方體的數量范圍,讓學生認識到根據從兩個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唯一確定一個物體。
(2)觀察的范圍
教材從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感受觀察范圍的變化。創(chuàng)設了猴子觀察到的桃子的范圍,電燈下的影子,汽車由遠及近行駛時,觀察物體的范圍的變化等學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同時,教材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qū)域,并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發(fā)展了學生的抽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本單元的知識基礎
兩個方向觀察物體(一下)體會從兩個方向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會辨認從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單一物體的形狀。
三個方向觀察物體(二上)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體會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并能直觀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經歷用正方體搭立體圖形的過程,體會三維的立體圖形轉化為二維平面圖形的過程。
三個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的形狀(三上)經歷用正方體搭立體圖形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四下)根據提供的一組照片或畫面,辨別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范圍或形狀。
三、單元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2、能根據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能根據給定的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立方體的數量范圍。
3、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qū)域的過程,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4、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四、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難點: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能根據給定的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立方體的數量范圍。
五、突破重難點的策略:
1、恰當呈現教具學具,合理組織教學活動。
教具展示的位置,要有利于全體學生的觀察;教具學具的大小要恰當,要適宜于學生的觀察和操作。教學的組織形式和開展的活動,要能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采取比一比,猜一猜等形式。
2、開展觀察、想象、操作、推理等活動,不斷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像、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煉,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fā)展。因此,在本單元的學習中,要引導學生先想一想,畫一畫,再擺一擺,再想一想,著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并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fā)。
3、從熟悉的生活現象,感受觀察范圍的變化,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做一做,畫一畫,量一量,體會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六、課時安排建議:
本單元共4課時
搭一搭—2課時
觀察的范圍—2課時
機動—1課時
【六年級數學第六單元觀察物體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數學教案 《觀察物體》02-06
小學數學觀察物體教案01-14
小學數學觀察物體教案模板05-26
數學教案 《觀察物體》15篇02-07
小學數學觀察物體教案(15篇)01-28
六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教案01-15
“觀察物體”預案03-02
《觀察物體》反思09-20
《觀察物體》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