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師輔導:2010年考研政治沖刺講義(二)
第二講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沖刺要點歸納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回答了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它研究人的認識的本質和認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強調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本講的未考點是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及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系兩點,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密切聯(lián)系的部分是價值觀與人生價值觀。
一、認識對實踐的巨大的能動作用
實踐和認識總是相互作用的。認識特別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理論是認識的高級形式,隨著實踐的發(fā)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論的指導作用愈益明顯,它往往走在實踐的前面,指導著實踐活動的進程。在社會歷史運動中,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更為顯著。當然,理論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理論對實踐活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理論的作用則恰恰相反。
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其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在主張可知論的哲學家包括一切唯物主義者和徹底的唯心主義者,如費爾巴哈和黑格爾。
三、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tǒng)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qū)別。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首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其次,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人們在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邏輯框架,在理性認識參與和指導下進行。同樣接觸客觀事物,由于理論準備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樣。所謂“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就是這個道理。現(xiàn)代科學哲學中所謂“觀察滲透理論”的命題,也指明人總是以自己的歷史文化為背景進行觀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樣的。黑格爾說過,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
四、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
1、認識發(fā)展辯證過程的原理
認識發(fā)展過程包括;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在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中,認識經過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由認識到實踐,就是用理論指導實踐,改造世界,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是一次意義更重大的飛躍。只有實現(xiàn)了第二次飛躍,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并使理性認識得到檢驗和發(fā)展。
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無限發(fā)展,是認識運動的規(guī)律。
2、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原理
人的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由于客觀事物的發(fā)展和本質的暴露是一個過程,人的認識也受到實踐水平和認識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而人們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總是要經歷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客觀世界的運動發(fā)展是沒有終結的,反映這個過程的人的認識運動也是永無止境的,表現(xiàn)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的無限發(fā)展過程。
認識的辯證運動,決定了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歷史的。人的認識如果脫離了實踐發(fā)展的一定具體歷史階段,就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
五、真理的具體性
真理的具體性所包含的內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歷史的,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與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地、無意義的。
六、從認識到實踐(未考點)
從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條件
(1)實現(xiàn)第二次飛躍要從實際出發(fā),堅持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2)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第三,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xiàn)實的可行性統(tǒng)一起來,尋求實現(xiàn)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七、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系(未考點)
真理和價值統(tǒng)一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之中。人類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要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通過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來解決真理和價值的沖突,實現(xiàn)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首先,成功的實踐必然是以真理和價值的統(tǒng)一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價值尺度,并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的結果。其次,價值的形成和實現(xiàn)以堅持真理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最后,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和認識活動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引導、相互促進的。人們在實踐中通過真理與價值的相互引導、相互結合、相互過渡來實現(xiàn)真理和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八、價值觀與人生價值觀(含思修第三章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
1、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它具有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和多維性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認為,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屬性,人的價值是指作為價值創(chuàng)造者的人自身的存在、活動及其成果對人類社會、人類主體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它從根本上說是人與社會的問題,即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索取的關系問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往往有著不同或相近的價值取向。社會價值是人的價值的主導方面,個人價值從屬于社會價值。
3、人生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是人的生活實踐對于社會和個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人生價值就是人們從價值角度考慮人生問題的根據(jù)。
(1)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
人生價值內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社會、他人所具有的價值。衡量人生的社會價值的標準是個體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 貢獻。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
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既相互區(qū)別,又密切聯(lián)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人生價值的矛盾統(tǒng)一體。一方面,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構成了個體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實現(xiàn)人生自我價值的基礎,沒有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就無法存在。一個人的需要能不能從社會中得到滿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取決于他的人生活動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即他的社會價值。
(2)人生價值的標準及評價方法
人生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是看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否通過實踐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勞動以及通過勞動對社會和他人作出的貢獻,是社會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普遍標準。勞動和貢獻的尺度作為社會評價人生價值的基本尺度,是對人生價值評價根本尺度的一種具體化。在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社會中,衡量人生的價值,標準就在于看一個人是否以自己的勞動和聰明才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真誠奉獻,為人民群眾盡心盡力服務。
比較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社會成員人生價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學的標準外,還需要掌握恰當?shù)脑u價方法,做到以下四個堅持:第一,堅持能力有大小與貢獻須盡力相統(tǒng)一。第二,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tǒng)一。第三,堅持完善自身與貢獻社會相統(tǒng)一。第四,堅持動機與效果相統(tǒng)一。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要在堅持動機與效果辯證統(tǒng)一的基礎上,注重其人生實踐的最終結果,又要全面考察其具體的人生實踐歷程。
(3)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條件
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社會條件。實現(xiàn)人生價值要從社會客觀條件出發(fā),人生價值目標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
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個人條件
首先,實現(xiàn)人生價值,應當實事求是地根據(jù)自身的條件來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其次,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強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本領。第三,立足于現(xiàn)實,堅守崗位作貢獻。第四,實現(xiàn)人生價值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
4、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價值目標要靠社會實踐才能化為現(xiàn)實。它是人生價值真正的源頭活水,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山之路。對于大學生而言,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具有特殊的要求。
(1)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2)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重點真題以及主觀題
1.(D,1995年文第5題)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句話應理解為
A。革命運動是由革命理論派生的 B。革命理論是革命運動的基礎
C。革命理論對革命時間具有最終決定作用 D。革命理論對革命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春秋時的魯國,有姓施和姓孟的兩家人,他們都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好學問,一個愛好兵法。他們都想以自己的學問和才能求得一個官職,掙得一份俸祿。
于是施家愛好學問的兒子到了齊國,用仁義道德這一套治理國家的道理,來勸說齊國的國君。國君聽了很是高興,就接受了他的意見,并用他做了公子們的老師;那個愛好兵法的兒子到了楚國,把他那一套用兵打仗,使國家強
【名師輔導:考研政治沖刺講義(二)】相關文章:
名師支招 2012考研政治沖刺三點建議04-28
考研名師總結考研政治命題規(guī)律04-28
做好考研政治最后沖刺準備04-28
考研政治理論名師講解05-01
名師建言 考研政治備考復習規(guī)劃04-28
沖刺階段考研政治復習對策04-27
考研政治準備沖刺 研讀真題04-28
2012考研政治沖刺階段復習攻略04-28
考研政治沖刺時期復習總攻略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