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對漢語親屬稱謂詞用于稱呼非親屬用法探究論文
引言 在漢語中親屬稱謂詞“大哥”、“大姐”、“大嬸”、“媽媽”、“爺爺”、“奶奶”等經(jīng)常會用于稱呼非親屬。這種將親屬稱謂詞用來稱呼非親屬的語言現(xiàn)象擴大了親屬稱謂詞的外延。 以下是從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在線語料庫中檢索出來的稱親屬謂詞“媽媽”和“
爺爺”用于非親屬的一些例子。
(1) 膏藥張道:“我認得他,你別看我只是個賣膏藥的郎中,他已是江湖第一名刀,但他若見到我,還得喊我一聲大哥,因為我們是插過香、磕出頭的把兄弟,我相信他爬得再高,也不會把我忘記!(新民晚報,作者:不詳)
(2) 曾在周總理和鄧大姐身邊工作多年的吳慶彤說,看到鄧大姐生前寫給黨中央的信,使我又回想起在周總理、鄧大姐身邊工作的日子。(解放日報)
(3) 宴會開始了,我們吃著各種各樣的酒菜,朝鮮媽媽還嫌我們吃得太少,把她親手做的糯米打糕,滿滿地蘸上蜂蜜,一塊一塊地硬塞進我們的嘴里。"(《是朋友,是親人!》;作者:呂繼芳)
(4) 經(jīng)張寶發(fā)同志倡議,我們?nèi)w青年工人一致商定:用我們自己的錢,用我們自己的雙手,為鄧媽媽趕制一件棉衣,讓鄧媽媽御寒,向鄧媽媽表示我們這些沒有生活在她身邊的兒女的節(jié)日問候。(《一件棉衣寄深情》作者:天津紅橋區(qū)服裝二廠青年工人)
(5) 幾天后,發(fā)生了一件挺有趣的案件:一名盜賊購買了劉爺爺?shù)某壦季S機器人,本想指揮超級思維機器人去行竊,沒想到反被超級思維機器人抓起來,送到了警察局。(《第一次采寫“獨家新聞》作者:蘇永智)
(6) 在本屆少兒體育節(jié)上,大會還組織部分中小學生游佘山和到宋慶齡奶奶墓前掃墓,很多學校都把這次活動作為向?qū)W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新民晚報)
在以上這些語料中,“大哥”、“大姐”、“媽媽”、“爺爺”、“奶奶”這想些本來是用于稱呼親屬的稱謂詞都用來稱呼非親屬。類似的例子在漢語中非常普遍。
一、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對親屬稱謂詞用于非親屬的語用解讀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1967在哈佛大學做演講《邏輯與會話》率先提出“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格賴斯認為,交談的參與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一個或一組共同的目的,或者是一個彼此都接受的談話方向。這種目的和方向,也許在談話的開頭就明確,如談論問題的最初建議;或許是不太明確的,如閑聊;或許是在交談的過程中逐步明晰起來的。為了實現(xiàn)成功的交際,人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遵守著一條基本原則,即“在參與交談時,根據(jù)你所參與交談的目的或方向的變化而提供適切的話語”,這便是合作原則。(金立,2005:1)
格賴斯又進一步將合作原則具體劃分為以下四條相應額準則,每條準則又各有幾條次準則。它們分別是:
1. 量準則(Maxim of Quantity)
(1)所說之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2)所說之話不應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 質(zhì)準則(Maxim of Quality)
(1)不要說自知虛假的話。
(2)不要說證據(jù)不足的話。
3. 關(guān)系準則(Maxim of relation): 要有關(guān)聯(lián),要切合題旨。
4. 方式準則(Maxim of Manner):要明白清楚。
(1)要通俗明白,避免晦澀。
(2)要清楚明了,避免歧義。
(3)要簡明扼要,避免雜談。
(4) 要井井有條,避免雜亂。
對于上述準則格賴斯認為在實際生活中,交際者并非時刻遵守原則和準則,一旦說話者違反了準則及次則,聽話者就會超越話語的字面意思去理解話語的會話含義。(同上:2-3)
根據(jù)格賴斯的合作原則來分析,上述語料中的漢語中的“大哥”、“大姐”、“媽媽”、“爺爺”、“奶奶”這些親屬稱謂詞用來稱呼非親屬明顯是違反了質(zhì)準則,因為交際雙方并沒有任何的血緣關(guān)系,而親屬稱謂是用來稱呼和說話人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人的,當說話人將親屬稱謂詞用來稱呼非親屬時,實際上是公開違反了會話原則中的質(zhì)準則。
二、社會認知修辭學對于表親屬稱謂范疇的詞語用來稱呼非親屬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解讀
鞠玉梅在她所著的《社會認知修辭學: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把上面提到的表稱謂范疇詞匯的這類用法看成是一種修辭。鞠玉梅(2011:77~83)對人類語言中修辭的目的表述非常清楚,即:對某種態(tài)度的誘導,對某種合作行為的引發(fā)。......“象 征符號行為的主要修辭功能就是產(chǎn)生同一,同一與勸說并不矛盾,其實質(zhì)是一樣的。同一可以作為勸說的最終目的,修辭的基本原則就是通過某種行為以謀求同一。...... “內(nèi)容的同一可以通過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敵人、無意識的同一以及非言語行為四種方式得以實現(xiàn)。無意識的同一可幫助修辭者,使沒有一點相同點的交際雙方走到一起,這 ‘經(jīng)常
是最有力的辦法’”。
由此可見,漢語中用親屬稱謂詞來稱呼非親屬這一違反質(zhì)準則的語言現(xiàn)象實質(zhì)上是語言的一種修辭功能,即:使交際雙方達到一種“同一”,從而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
三、 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分析親屬稱謂詞用于非親屬的動機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該假說有兩種表述:“語言決定論”,即語言決定思維;“語言相對論”,即思維相對于語言,思維模式隨著語言的不同而不同。后人又將該“假說”分為強式和弱式。強式即語言決定思維、信念、態(tài)度等;語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維方式完全不同。它是這一理論的初始假說,即強調(diào)語言在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弱式即語言反映思維、信念、態(tài)度等,或者語言并不完全決定思維,但的確影響認知和記憶方式,影響人們從事思維的難易程度。(梁海英,2005:66)
薩丕爾-沃爾夫的假說中強勢 “假說”存在明顯的缺陷,而“弱勢假說”無疑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人類的語言是用來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語言必然反映思維、信念和態(tài)度。漢語也不例外,它是中國人思維方式、信念和態(tài)度的反映。將親屬稱謂詞用來稱呼非親屬就是這種反映的一個方面。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文明,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著十分強烈的家族觀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血緣關(guān)系在人與人的社會關(guān)系中占有者極其重要的地位,漢語中“血濃于水”、“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等諺語非常清楚的反映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因此,當人們進行社會交際時,如果想要拉近彼此之間的社會距離,將表親屬稱謂范疇的詞語用于稱呼非親屬成員,無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國古代就流行的認“干爹”、“干媽”、結(jié)拜把兄弟等行為,原來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人,一旦認了“干爹”、“干媽”或結(jié)了拜把兄弟,馬上就變得十分親近。
結(jié)束語
本文揭示了漢語中一個非常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即將表親屬稱謂范疇的詞語用來稱呼非親屬,本文指出,這一語言現(xiàn)象其實從語用角度來說是對合作原則中質(zhì)準則的公然違反,這種違反是通過修辭手段來實現(xiàn)交際雙方的“同一”。根據(jù)薩丕爾-沃爾夫的假說,語言反映人們的思維、信念、態(tài)度等,因此漢語中將表親屬稱謂范疇的詞語用來稱呼非親屬這一語言現(xiàn)象反映了我們中國人的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即中國人對家族和血緣關(guān)系的重視。理解了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和動機,對我們更好地使用漢語這門語言進行社會交際,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英)赫德森(Hudson,R. A).社會語言學教程 [M]. 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2] 金立. 合作與會話:合作原則及其應用研究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3] 鞠玉梅. 社會認知修辭學:理論與實踐[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
[4] 梁海英. 從語言與思維的角度再論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J] 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2)
【對漢語親屬稱謂詞用于稱呼非親屬用法探究論文】相關(guān)文章:
漢語親屬稱謂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04-30
漢字的親屬稱謂05-01
石屏花腰彝親屬稱謂語及稱呼方式探析05-01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二)04-27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一)04-27
中美擬親屬稱謂比較研究04-27
英漢親屬稱謂語差異淺析04-27
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角度探析漢語親屬稱謂語的社會化使用及翻譯05-02
英漢親屬稱謂語差異淺析04-28
吳地親屬稱謂語與吳文化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