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上市公司再融資購買理財產品情況及影響分析
摘要:隨著“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落實, 資本市場優(yōu)化資源配置, 引導要素有序流動的核心任務, 以及必須從實體經濟的內在需求出發(fā), 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共識已經成為現(xiàn)階段資本市場發(fā)展與改革的主題。證監(jiān)會也已將加強融資監(jiān)管, 支持實體經濟, 引導社會資金“脫虛向實”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致力于構建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長效機制。然而, 自2013年以來, 受《上市公司監(jiān)管指引第2號》文件放寬閑置募集資金用途監(jiān)管影響, 我國資本市場中“避實就虛”現(xiàn)象愈演愈烈, 再融資資金大量流入銀行、信托、私募以及基金等金融服務機構, 理財產品“購買熱”情況嚴峻, 資本市場配置資源功能被削弱。本文將以上市公司再融資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為核心, 從評級的視角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揭示。
關鍵詞:再融資; 理財產品; 風險;
一、上市公司再融資購買理財產品情況及影響分析
2016年全年, 我國上市公司采用增發(fā)、配股及可轉債等方式募集資金總額合計1.33萬億元, 同比增長率高達59%, 其中以提高閑置資金使用效率名義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達767家, 主要產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結構性存款、證券公司理財產品、私募、基金專戶以及逆回購等理財產品, 總金額已超過8, 902億元, 資金主要來源于閑置資金, 即自有資金及再融資資金, 且以再融資資金為主, 7268.76億元理財產品認購額中, 再融資資金占比58%, 自有資金占比不足一半, 按照監(jiān)管要求, 資金應當投入至實體經濟項目發(fā)展, 但現(xiàn)在大部分已“脫實向虛”重新進入資本市場中。
2017年以來, 從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shù)量和投資總金額來看均較2016年同期有所下降。截至2017年2月7日, 合計271家上市公司發(fā)布購買理財產品公告, 投資金額合計716.70億元, 2016年同期則有323家上市公司合計投資830.92億元購買理財產品。近日來,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數(shù)量和總金額雙降主要是受監(jiān)管對再融資審批以及閑置資金使用的監(jiān)督趨緊影響。2017年1月20日, 證監(jiān)會發(fā)言人表示上市公司再融資目前存在問題, 表現(xiàn)在部分公司過度融資、結構不合理, 將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頻繁融資或單次融資金額過大。截至2017年1月31日, 我國證券市場定增融資規(guī)模僅632億元, 較2016年同期下降45.08%。
上市公司再融資資金大規(guī)模重新流入資本市場, 一方面是對實體經濟發(fā)展的不利影響, 造成實體經濟在資金端推動力不足, 生產技術發(fā)展水平滯后, 實際盈利能力難以有所提升。這不僅背離了我國振興實體經濟的發(fā)展方向, 也與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針不符;另一方面是對債券市場供需平衡的不利影響, 理財產品的購買熱造成上市公司過度融資, 理財產品市場虛假繁榮, 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失效, 從而引發(fā)監(jiān)管審批趨緊, 防止過度融資等行為的發(fā)生。理財產品購買規(guī)模的下降將加劇銀行在負債端的困難, 破壞債券市場原有供需平衡, 債券市場資金供給規(guī)模萎縮, 對信用債需求造成較大不利影響。
二、上市公司再融資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分析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目的不盡相同, 在獲取大額收益的表象背后亦存在著資本金損失及財務分析困難的風險, 從信用評級的視角來看, 主要分為以下4類風險:
(一) 本金及利息損失風險
上市公司出于風險控制需求, 投資產品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主, 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 同時, 部分對投資獲利依賴性較大的公司也會選擇信托類產品, 風險較銀行理財產品要高。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標的主要為債券市場產品, 如國債、金融債和高等級信用債、貨幣基金以及貸款資產等, 風險較信托類產品較小, 但仍具有一定風險, 例如投資標的信用違約風險、匯率風險、利率變動以及政策影響等, 即使保本型理財產品也會出現(xiàn)預期收益難以達到或損失全部利息的情況, 非保本型產品或將發(fā)生本金虧損。信托類產品標的較為復雜, 提前或延期終止投資協(xié)議概率較高, 雖然預期收益率雖然一般高于銀行理財產品, 但其風險由于投資標的組成復雜化而較難控制。
(二) 資金流動性風險
從資金流動性方面來看, 上市公司所購理財產品中短期產品占比較高, 長期產品占比相對較小, 短期產品以3~4個月為主。在理財產品的存續(xù)期間內, 由于理財產品購買協(xié)議中贖回條款規(guī)定不同的原因, 部分產品發(fā)行方可拒絕大額贖回, 或不能收回投資資金, 以及需要有償贖回投資資金。在資金鏈趨緊的背景下, 上市公司將僅能通過擴大負債規(guī);蛱崆摆H回投資來補充自身資金的流動性, 因此, 上市公司承擔的舉債產生的利息支出、有償贖回投資的違約損失以及理財資產按照非公平市場價格出售的損失即為流動性風險損失。同時, 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由于其本身流動性要強于地方性銀行, 理財產品發(fā)生流動性風險損失的幾率也相應較低。
(三) 財富創(chuàng)造能力誤判風險
財富創(chuàng)造能力是衡量償債能力的基礎, 其中, 盈利是一切債務償還的源泉。理財工具收益的確認分為投資收益和財務費用兩種, 前者體現(xiàn)為非經常性損益, 較容易識別, 后一種較為隱蔽且體現(xiàn)為費用支出的減少。在對財富創(chuàng)造能力進行分析時, 財務費用項目中利息收入科目構成較為復雜, 包括購買有價證券、外單位欠款、公司存款等產生的利息, 如理財工具收益確認為利息收入則會有判斷困難, 風險隱蔽等特征, 對財富創(chuàng)造能力分析產生一定阻礙。
(四) 隱含投資標的風險
目前市場上銀行保本型及低風險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主要集中在2%~3%區(qū)間內, 預期收益率較低, 而高風險高收益型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在10%以上, 最高已達15%, 在預期高回報的誘惑下, 上市公司購買高收益型理財產品的偏好在持續(xù)上升。更進一步分析, 上市公司為避免由于高風險及管理難等因素而引發(fā)市場波動, 大部分采取委托管理資金的模式進行投資, 或委托旗下投資公司管理。上市公司在進行高風險投資的同時隱藏投資標的底層清單與投資資金最終用途, 外部股東及各類金融機構很難對投資風險進行準確判斷, 構成了隱含投資標的風險。
三、風險防范與控制措施
(一) 構建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jù)上市公司融資中遇到的各類風險, 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 構建恰當?shù)娘L險評價指標體系, 對各項資金活動進行風險預警處理, 如果風險達到指標臨界點, 要及時進行風險評估和處理。如第一層是次債務規(guī)模風險, 引入到風險評價體系中, 能夠反映資本結構是否合理, 及時作出針對性調整。第二層現(xiàn)金支付風險, 由于與上市公司現(xiàn)金流動能力密切有關, 公司盈余狀況較好, 故要將其納入到風險評估系統(tǒng)中。第三層是對未來籌資風險進行預測。
(二) 對再融資進行可行性分析
再融資可行性分析是防范再融資風險的關鍵。尤其是我國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情況下, 上市公司業(yè)績增長要依靠自身。合理利用籌集到的資金,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對債券的償還能力, 吸引更多投資者。故采取不同再融資方式前, 要對再融資進行全面分析, 如投資項目、再融資動機等, 都需要進行全面性評估后, 制定詳細的可行性計劃, 再投入到實踐當中。
(三) 加快債券市場發(fā)展
從整體來看, 我國積極發(fā)展債券市場至關重要。發(fā)達的債券市場, 能夠優(yōu)化融資結構, 實現(xiàn)對市場資源配置, 故相關部門要發(fā)揮調控作用, 適當控制風險的情況吸收更多資金進入債券市場, 同時完善信用評級體系, 最大限度上避免風險。
四、結語
上市公司通過再融資方式將資金大規(guī)模投入理財產品市場, 一方面造成了實體經濟增長在資金端缺乏助力, 另一方面造成了再融資行為的監(jiān)管趨緊后債市供需平衡被破壞, 需求端或將萎縮的可能。同時, 理財產品自身損失及上市公司不規(guī)范投資產生的風險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資本市場整體管控的難度和市場系統(tǒng)性風險。為此,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振興實體經濟為核心, 引導、規(guī)范和監(jiān)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刻不容緩。上市公司、金融機構和監(jiān)管部門等方面應采取相應措施, 恢復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評級機構應當詳細了解上市公司資本流向, 謹慎判斷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新華社.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總金額超7000億元
[2]關鍵中.大公信用評級原理[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4.25
【上市公司再融資購買理財產品情況及影響分析】相關文章:
上市公司再融資方式的選擇05-01
認股權證及其在上市公司再融資中的應用05-01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05-01
案件情況分析05-01
上市公司利潤表分析05-01
傳媒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分析05-01
論交通影響分析05-02
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動機及手段分析05-01
投資分析指導:公司與上市公司的概念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