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阿拉伯海
阿拉伯海(Arabian Sea)是印度洋西北部水域。東靠印度,北界巴基斯坦和伊朗,西沿阿拉伯半島和非洲之角,南面即印度洋。向北由阿曼灣經(jīng)過荷姆茲海峽連接波斯灣,向西由亞丁灣通過曼德海峽(Bab el-Mandeb)進入紅海。包括亞丁灣和阿曼灣在內(nèi)面...
目錄 基本信息 豐富資源 交通樞紐 地形氣候 歷史沿革 歷史故事 收縮展開 基本信息
平均海拔2734米。沿海國家:沿海國家除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外,還有 阿曼 、 也門 和 索馬里 。海中有 索科特拉島 、 庫里亞穆里亞群島 和拉克代夫群島。
豐富資源索科特拉島外索馬里水流每小時流速7海里,以順時針方向沿著阿拉伯海岸流向東北,再沿印度海岸向南流到北緯10°,在那里與西南海流混合。海水中含有大量營養(yǎng)鹽,使魚類繁殖迅速。遠洋魚類有金槍魚、沙丁魚、長吻魚、刺鲅和鯊魚等。捕魚事業(yè)大有發(fā)展前途。海底 錳結(jié)核 也是一項可以開發(fā)的礦物資源。
交通樞紐阿拉伯海北有阿曼灣經(jīng)霍爾木茲海峽通波斯灣,西有亞丁灣經(jīng)曼德海峽通紅海,是聯(lián)系亞、歐、非三大洲海上交通的重要水域。沿岸重要海港有孟買、 卡拉奇 、亞丁、 吉布提 等。
地形氣候海底是一個面積廣寬的海盆,比較平坦。整個海域島嶼較少,沿海地區(qū)大陸架面積狹小, 僅印度半島沿岸較為寬闊,孟買以北沿岸,寬度達352公里。主要島嶼有索科特拉島、庫里亞穆里亞群島、馬西拉島和拉克沙群島。阿拉伯海西部的亞丁灣是一個東西走向的狹長海灣,系由地層斷裂形成,屬于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阿拉伯海處于熱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終年氣溫較高。中部海域6月和11月表層水溫常在28℃以上;1月和2 月溫度轉(zhuǎn)低,為24~25℃。臨近阿拉伯半島海面由于陸地干熱氣流的“烘烤”,水溫可達30℃以上。11月至翌年3月常吹東北季風(fēng),降水稀少,為干季;4~10月盛吹西南季風(fēng),降水豐沛,為雨季,在夏秋之交常發(fā)生熱帶氣旋,伴有巨風(fēng)惡浪和暴雨。海流隨季風(fēng)風(fēng)向而變化,夏季受西南季風(fēng)影響呈順時針方向,冬季受東北季風(fēng)作用呈反時針方向。海水含鹽度一般在雨季小于35‰,在旱季大于36‰。沿岸大陸架蘊藏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石油與天然氣有大量的砂、礫石和牡礪殼可供作建筑材料用。海中生物資源也很豐富,主要食用魚有鯖魚、沙丁魚、比目魚、金槍魚和鯊魚等。
歷史沿革阿拉伯海在距今22500萬年前,即 中生代 和新生代時期形成。 海底的沉積層在 哈德角 (Ras al-Hadd)附近是帶綠色的污泥,包含大量魚類屍體。從岸上沖刷下來的沉淀物覆蓋大陸斜坡,到2500公尺(9200呎)為止;以下是腔孔動物含鈣質(zhì)的外殼;在3650以下的海底堆積著紅黏土。在含介殼的濕軟泥層中發(fā)現(xiàn)錳結(jié)核。 海底沉積 層的厚度,從北部的2500公尺逐步減到 阿拉伯海盆 以南的480米。
印度洋西北部水域。東靠印度,北界 巴基斯坦 和伊朗,西沿阿拉伯半島和非洲之角,南面即印度洋。向北由阿曼灣經(jīng)過荷姆茲海峽連接波斯灣,向西由亞丁灣通過曼德海峽(Bab el-Mandeb)進入紅海。面積3,862,000平方公里(1,491,000平方哩),平均深度2734米。沿海國家除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外,還有阿曼、葉門共和國和索馬利亞。海中有索科特拉(Socotra)島、 庫里亞穆里亞 (Kuria Muria)群島和 拉克 代夫(Laccadive)群島。 印度河 是流入該海的最大河流。從索科特拉島向東南有一條與印度洋地震帶恰好重疊的 卡爾斯 伯格 海嶺(Carlsberg Ridge),把阿拉伯海分隔成阿拉伯海盆和索 馬利 海盆,最深處達5803米。
歷史故事1824年,在 東非 沿岸建立貿(mào)易帝國的阿拉伯人 賽伊德·伊本蘇丹 ,將該島為首都,大規(guī)模從事丁香貿(mào)易,開創(chuàng)了島上最為輝煌的繁榮昌盛時期。當(dāng)時在阿拉伯哈里發(fā)管區(qū)、東非海岸和 桑給巴爾島 以及馬達加斯加島之間有一條傳統(tǒng)商路,通過它運送的除了象牙、香料和絲綢以外,還有成千上萬的來自 黑非洲 的奴隸。這樣,阿拉伯和東非之間的航道便以“血淚的海上之路”而日漸聞名起來。這條富裕的海上之路,當(dāng)然也引起了海盜們的垂涎。當(dāng)時印度洋上最著名的海盜,就是具有阿拉伯人血統(tǒng)的 蒂皮·蒂普 。他曾率領(lǐng)海盜船隊多次襲擊這條航路上的商船,每次都能順利得手,劫得大筆財物,滿載而歸。在蒂皮·蒂普的海盜生涯中,最成功、最順利但又最為令他遺憾的一次行動,是1870年劫掠一支由12艘船組成的阿拉伯船隊。當(dāng)時,蒂皮·蒂普得到消息說,這支船隊從哈里發(fā)管區(qū)出發(fā),途經(jīng)印度洋向 桑給巴爾 駛來。船甲板下裝著的除了香料和布匹,還有滿滿100桶 金銀幣 ,他們準備用這些錢在東非和 中非 購買奴隸。他就帶領(lǐng)海盜船隊悄悄地跟在這支商船隊后面, 不動聲色地監(jiān)視著他們,準備找機會下手。后來,商船隊在 肯尼亞 東海岸附近遇到了 暴風(fēng)雨 。這導(dǎo)致這支船隊不僅偏離了航線,而且被暗礁和激浪中的巖石撞得支離破碎。但是在大難來臨之前,警惕的船員們早已把那100桶金幣用小艇轉(zhuǎn)移到了另外兩艘沒有損壞的船上。然后,通過一條隱蔽的大河的支流,把100多桶 金幣 運到了蓋地城邦。當(dāng)然,這一切都被蒂皮·蒂普看在眼里。經(jīng)過幾番周折,當(dāng)那些人把金幣藏好之后,就相互約定,不久就再來把這批寶藏平分。然而,沒想到當(dāng)他們乘著僅剩的兩條船登陸以后,遠遠就看見蒂皮·蒂普率領(lǐng)大批人馬在等著他們。蒂皮·蒂普是個十分兇殘的海盜,那幾個人還沒來得及解釋,就稀里糊涂地全被處死了。
蒂皮·蒂普十分自信,他自以為對蓋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十分熟悉,只要哪個地方稍微有一點變動,他就能覺察出來。他覺得自己怎么也能找到那100桶金幣。但是,這次他想錯了,盡管他后來在此地輾轉(zhuǎn)多次,但始終沒找到那批寶藏。蒂皮·蒂普后悔得捶胸頓足,恨自己為什么不留下一個活口。前面已講到,自從蓋地城邦加拉·奧羅莫的部落侵入后,隨即遭到了滅頂之災(zāi),繁華的蓋地城邦從此不見人影,逐漸被原始森林所覆蓋。那么,蓋地古城和埋藏在那里的金幣后來究竟怎樣了,今天它們還存在嗎?1884年英國人 約翰·基爾克 爵士憑著一把大砍刀,左砍右砍,硬是在密不透風(fēng)的原始森林里砍出一條小路,進入了早已消失的蓋地城邦,并為這個幾百年來一直沉沒在濃密森林中的堡壘廢墟拍下了第一張照片。從此,這座廢墟城市就成了“東非的寶貝”。1939年它差點兒坍塌,經(jīng)過草草地修復(fù)又存留了下來。1蓋地的一切于1927年被宣布為 歷史文物 ,從1948年開始成為“ 國家紀念物 ”。
與此同時,那里埋藏著100桶黃金的故事和大海盜蒂皮·蒂普的名字,也逐漸在人們中間流傳起來。
20世紀下半葉,隨著探險和尋寶熱的興起,蓋地的名字更是像長了翅膀一樣,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傳開。在過去100年中,曾有大量的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來到蓋地尋寶。冒著隨時喪命的危險,面對著周圍成千上萬的蚊子、巨蟻在森林里到處挖掘,幾乎翻遍了每一寸土地,但都一無所獲。20世紀90年代,德國有位名叫尼古拉·色拉諾的尋寶專家,通過考證大量的史料,他寫出了《 海盜的寶藏 》一書。據(jù)說,這位著名的尋寶專家曾仔細研究了蓋地古城的平面圖,他認為這些金幣可能埋藏在蓋地的, 清真寺 和蓋地宮殿的地下。他在宮殿中位于迎賓大廳和浴室之間的一口干涸的水井深處,發(fā)現(xiàn)了各由兩把彎刀交叉而成的一組 雕花 。他曾設(shè)想這些雕花可能是阿拉伯海盜們留下的標記,并在那里挖掘了3個星期之久。在30米深處,他發(fā)現(xiàn)了一塊面積大約1.6平方米的正方形石板,但上面的文字已經(jīng)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繼續(xù)往下挖掘也沒有結(jié)果,由于經(jīng)費已經(jīng)用完...
【阿拉伯!肯嚓P(guān)文章:
《海底兩萬里》讀后感-阿拉伯海底通道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