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
文|大山洞社區(qū)服務中心 劉新萍
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內(nèi)涵,首先先了解王陽明,王陽明被當年明月稱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chuàng)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在蠻荒的龍場,王陽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場和險惡的朝堂,讓龍場司道實際發(fā)揮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內(nèi)心的良知,便能達到寧靜于內(nèi)、無敵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學是圣賢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則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頓悟,而是在磨難中水斷反思、修練,最終砥礪出的生命境界。在經(jīng)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靜后,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nèi)心的安寧,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憑借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shù)十年巨寇。憑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nèi)平定了寧王之亂。憑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通過講述王陽明的輝煌傳奇,為我們剖析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爸保饕溉说牡赖乱庾R和思想意念!靶小保饕溉说牡赖论`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xiàn)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chǎn)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讀了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才真正理解貴陽市委把“知行合一,協(xié)力爭先”作為貴陽城市精神加以培養(yǎng)其中的內(nèi)涵,是有著充分的學理依據(jù)。貴陽有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秀麗俊美,被稱為“森林之城”,“避暑之都”,日前生存環(huán)境的嚴重持續(xù)破壞,令人深惡痛絕。作為貴陽人民的我們首先得熱愛我們自己的家園,要有建設家園的熱枕,要同心、協(xié)力、爭先,遵從政府制度,宣揚陽明文化,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小孩子到大人,人人做到保護環(huán)境,愛護衛(wèi)生,提升自身素質(zhì)、修養(yǎng)。我們的城市選擇了生態(tài)文明的發(fā)展方向,就是選擇了美好的未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關乎全人類的未來,人天合一大生態(tài),大易本是生態(tài)書,呼吁貴陽市民認真學習“知行合一,協(xié)力爭先”做到大有所為,大有作為,為生態(tài)建設竭盡全力,我們每個人要努力實踐“知行合一,協(xié)力爭先”的貴陽城市精神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擔起建設文明的責任。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王陽明的作文02-25
知行合一作文12-09
知行合一作文08-16
簡論青年王陽明的道教情結(jié)04-29
王陽明-初中寫人作文01-16
論王陽明心學的道德凸顯05-02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思想04-29
王陽明的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04-30
《王陽明》讀后感07-05
[實用]知行合一作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