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jīng)驗和想法。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于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范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回百轉(zhuǎn),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回蕩:每當下課后,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著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說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后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贊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fā)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圣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著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著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了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后轉(zhuǎn)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當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里,我們總是埋首于作業(yè)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說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當他......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于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腳步,降低身姿,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學校將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不免為這樣一所小學校叫好,因為“這個學校不但教學生讀書,并且教學生做事!
即使是現(xiàn)在,在人們的觀念中,還是以為學校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教他們做事,學生家長也認為沒有這種必要,只是認為在這里能夠接受知識即可,這里所講的知識,主要是講書本知識。而燕子磯小學,卻在短短的半歲時間內(nèi),使學生從原來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學問,學生在學校里既然肯做事了,會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會做事了,自然也贏得了家長對他們辦學理念的認可,所以這所學校在短時間內(nèi)規(guī)模擴大也應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磯坡上因為經(jīng)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凈,丁超校長就領學生們把所有的垃圾掃除一空。村民不知道衛(wèi)生,仍是時常把垃圾倒在這個地方,但村民只要往這里倒,他就會去打掃,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掃一回,后來,鄰居竟然也責備起往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磯也就從此干凈了。
看到這兒,我不禁對丁校長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對于村民們亂倒垃圾的'行為,他既沒有抱怨,抱怨他們素質(zhì)差,不懂得講衛(wèi)生,也沒有在那里豎一塊“此地禁止亂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用的方式是別人倒我就掃,正是這種無聲的舉動影響了村民,使他們自己在內(nèi)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后來形成了村民自覺維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情形。
“潤物細無聲”,在無聲之中他的這種行為影響地也不僅僅是燕子磯小學的師生了,而且影響了村民,讓一種好的行為影響到周圍所有的人。
是呀,當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與我們的理想不一致的時候,與其抱怨,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態(tài),通過自己的行動努力去改變。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2
在工作閑暇之余翻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該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庇纱丝梢,"生活即教育"的內(nèi)涵可以理解為: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chǎn)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不僅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何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對于一個新的問題,不是要教師把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指導他們自己主動將這個方法找出來,這樣學生才能求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與今天我們新課程說倡導的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目的都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不斷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做三者當中,陶行知更加強調(diào)“做”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方法。因此他特別強調(diào)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從實踐中獲得認知。
生活教育強調(diào)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它在反傳統(tǒng)的舊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并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我們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教師還要關注教學活動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fā)之處。在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學習新課標新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我們需要不斷地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在學習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提高。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老師都去努力,在生活中進行教育,在生活中關注教育,我們的教育將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3
今年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匯集了陶行知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做合一”、“教育改革”、“創(chuàng)造的教育”、 “生活教育”等多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
一、做生活中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碧招兄@樣指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發(fā)明工具,制造工具,運用工具。陶老先生把中國的教育進行如此形象的闡述。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老師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而讓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這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動的教育,更不是生活中的教育。單憑考試分數(shù)成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難道這是教育嗎?陶行知所提倡的是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這正符合我們當代的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做到活學活用。難道不是嗎?空談生活教育是沒有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為出發(fā)點。沒有工具則精神不能發(fā)揮,生活無由表現(xiàn)。我們職業(yè)教育也是一樣,教育我們學校的學生,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有知識、技能和想象力,真正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做到不但是課堂上的主體,更是生活中的主人。
二、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已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
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diào)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做是發(fā)明,是創(chuàng)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chǎn),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陶行知指出,是活人必須做。無論你多大年紀,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只要生活在世界上活一天,做一天,活到老,做到老。學習美發(fā)專業(yè)的學生通過做頭發(fā)才知道發(fā)型的不同會帶來不一樣美麗,學習烹飪的學生通過嘗試做菜會知道通過調(diào)整火候才有別樣的美味,參加高考的學生通過測試才知道付出就會有回報。
“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僅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愛的教育的詮釋。今天當我再次捧讀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讓我更進一步的認識陶行知老先生。讓我感受到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是那么的膚淺,也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作為一名財務人員,我會視陶先生為我的榜樣,不僅做到修身養(yǎng)性,堅持學習,關愛同事,同時努力讓自己做到財務工作中的研究者,實踐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更新觀念,善待他人,服務他人,做一個完整的人。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4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為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寒假期間,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認識到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愛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教育是植根于愛,教師有了愛,才會積極地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才會追求卓越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才會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學生。
一、陶行知平易近人、謙虛好學。
讀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謙虛好學,在書中處處能感受到。在《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一文中他說道:“我雖覺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幫助諸位,但指南針確有些不敢當。我和諸位同是在鄉(xiāng)村里摸路的人。我們的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币幌挘粌H使人感到他非常謙虛,更體現(xiàn)陶先生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輕視自己的作用。在給《吳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寫到:“平時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獲奇寶,看過了即刻就寫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來。每逢疲倦的時候,又把它打開一讀,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個不是真心關心兒童、從內(nèi)心愛護兒童的成年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感受的。一個孩子給他的信,陶先生都給予這樣認真的回復,待人之誠懇、做事之認真非同一般。
二、陶先生文章是師德培訓的活教材。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苯ㄖ烁耖L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shù)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yè)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yè)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爆F(xiàn)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qū)W。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比祟惏l(fā)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chǎn)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新教師面臨著可能被淘汰的'危機,要適應知識經(jīng)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jīng)過類似的經(jīng)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jīng)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jīng)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后才能誨人不倦。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
三、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钡拇_,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薄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睕]有愛就沒有教育!澳闳舭涯愕纳旁趯W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碧招兄獮榱耸勾蟊娬莆瘴幕R,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圣的土地上。沒有流芳百世,沒有權力財富,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貧與艱辛。
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吧鐣唇逃保鸦\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里,使它們?nèi)我怙w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
通過學習《陶行知教育名篇》我認識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的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更要用親切的語言、溫柔的目光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讓學生親近你。如果能細心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然后真誠而慷慨地去贊賞他們,一定能激發(fā)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學生也會自然地顯示出友好合作的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熱情。只有我們充分相信學生去愛他們時,學生才會相信自己,勇敢前進。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我們要善于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我們教育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5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教育就是“用生命喚醒生命”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么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chǎn)生效果。那么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薄敖痰姆椒ū仨毟鶕(jù)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
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tǒng)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
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jù)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fā)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fā)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由此我認為,我們現(xiàn)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6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開篇先說為職業(yè)教育確定一個“正當主義”的重要性,緊接著論述“生活主義”和“衣食主義”不適用于職業(yè)教育的理由,隨之提出了“生利主義”。從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把“利”當做利益,但陶老此處的“生利”,一是指生有利之物,如“農(nóng)產(chǎn)谷,工制器”;二是指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yī)生治病”。
當把生利主義定為職業(yè)教育的理念之后,陶老接著從師資、設備、課程、學生四個范疇分別進行了闡述。
師資方面,職業(yè)學校教師應具備三大素質(zhì),一是經(jīng)驗,唯有“己立”方可“立人”,唯有“己達”才能“達人”;二是學識,僅有經(jīng)驗無法“改良”,更無法“進取”;三是教法。三者之中,“經(jīng)驗尤為根本”,基于此,緊接著談論了選取職業(yè)教師的三種途徑:收錄普通學子教以經(jīng)驗學術與教法;收錄職業(yè)界杰出人物教以學術與教法;專家與職業(yè)界有經(jīng)驗者共同合作相互補益。
設備方面,一是可以使用學校自已擁有的設備,二是可以利用職業(yè)界中的設備,無論哪一種,重點在于能讓師生有“利器”可善其事。
課程方面,提倡“按事施教”和“小班制”,并舉了一個很通俗易懂的例子:要學習種豆,那么就得把種豆自始至終的整個過程作為一課。
學生方面,先談到了職業(yè)教育的一個弊端——“學農(nóng)者不歸農(nóng),學商者不歸商”,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入學之時所選專業(yè)與自己的才能興趣相去甚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陶老提出了職業(yè)學校應設“職業(yè)試習科”,讓學生在入學之時,能對多種專業(yè)進行嘗試之后再做取舍。
文末說到了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國無游民,民無廢才,群需可濟,個性可舒,然后輔以相當分利之法,則富可均而民自足矣”?梢娐殬I(yè)教育對于國富民足、長治久安具有深遠的意義。
那么,目前的職業(yè)教育現(xiàn)狀如何呢?因自己不太了解,不敢妄言,但從身邊的一些孩子的選擇中有一個直觀的感覺:那些選擇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往往是由于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大學之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是職業(yè)教育本身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和重視,更嚴重的是,那些在“不得不”的情況下選擇了職業(yè)教育的學生,往往只是以混日子的方式完成學業(yè),完全達不到職業(yè)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出來的往往只是徒有學歷而無能力的學生。
20xx年,曾有幸旁聽來自德國的崔勒博士介紹以巴伐利亞州為代表的教育體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們對待職業(yè)教育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認識和態(tài)度。在巴伐利亞州,孩子在完成幼兒園2年、小學4年的學習之后,便開始了明顯的具有職業(yè)傾向的分流,約有40%的'學生進入“完全中學”,學制8年,主要奔大學而去;約28%的學生進入“實科中學”,學制6年,主要奔“雙元制職業(yè)學!倍,部分可改進“完全中學”;約25%的學生進入“中學”,學制5到6年,主要奔“雙元制職業(yè)學!倍,部分可改進“實科中學”。在“雙元制職業(yè)學!睂W習2—5年不等之后,一部分學生走入勞動力市場,一部分則進入高一級的職業(yè)學校再學習2—3年后,可選擇走向勞動力市場或者進入大學。一個最大的區(qū)別是,無論是從哪一級職業(yè)學校走出的學生,都是“專業(yè)型”的人才,無論是社會認同,還是自我認知,甚至最簡單到待遇收入,和那些從大學走出來的學生,沒有任何區(qū)別,唯一的區(qū)別是分工不同而已。
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里,“職業(yè)”只有分工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分,當職業(yè)教育真正得到整個社會的普遍認同和重視的時候,國富民足,庶幾近矣。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7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將一生奉獻于中國教育事業(yè),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實踐中創(chuàng)立了許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為了更加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閱讀了有關他的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希望從此中獲得有關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這本書開篇描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合一,在教學合一中闡述了此理論提出的理由,即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對現(xiàn)在的教育有著很大影響,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從學生出發(f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還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
讀新教育的釋義、目的、方法、新學校、新學生、新教員、新課程、新教材、新教育的考成這幾方面的內(nèi)容讓我在北方的冬日里,有了如沐春風的感覺。新教育的需要須符合時代所需;學生須自己去學,使其更好的生活;教員重在引導學生怎樣去學;課程要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符合學生個性發(fā)展;教材應靈活運用;考成應按目的,以此減少精神和材力的浪費。關于教育的要素,陶行知先生都具體論述了應如何做,這對現(xiàn)在的教師進行工作時有著很大幫助。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講述了學生自治的需要、好處、自治不妥的危害、自治的范圍、學生自治與學校的關系、自治的注意要點。充分說明了自治的重要性,因此,作為學生我們應該進行自治,作為未來的教師我們應該學會幫助他人進行自治的方法。
在活的教育中,陶行知說:“教育兒童和承認兒童是活的,首先要能揣摩兒童的心理”。兒童有活的能力,教育應該滿足兒童不同時期不同的需要,F(xiàn)在有很多老師她們用曾經(jīng)的一套教學方法去面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班級的兒童,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方式。教學方法應該是與時俱進,因材施教的,面對不同的兒童要有不同的方式,而不是認為只有一種就可以面對所有兒童。
在教育者的機會與責任中,陶行知認為應少談責任,多談機會。教育者所得的機會,是純系服務的機會,貢獻的機會,而毫無絲毫名利尊榮之可言。這其中論述的內(nèi)容于我們有很大啟示。比如他認為男女都應受同等的教育,城鄉(xiāng)教育應平均,老年人也應受教育。作為一名家在鄉(xiāng)村的女學生,我非常感謝陶行知先生,是他將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訴諸世人,也是他將鄉(xiāng)村教育的問題展現(xiàn)。教育者應該用靈敏的手去抓機會,去找機會,去發(fā)展機會。
教育與科學的方法,陶行知認為科學的教育方法分為五個步驟:第一覺得有困難;第二曉得困難所在;第三有什么方法解決問題;第四選擇最為正確的'方法;最后一步實驗一番。其實,這不僅可以用在教育方面,在我看來它還可以用在生活方面,我們應該清楚的知道生活中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面對困難不要恐懼,勇于面對,即使一次不成功,只要多試幾次,總會成功。
在平民教育中論述了平民教育的效能、問題范圍、中國平民教育的經(jīng)過、平民教育現(xiàn)行系統(tǒng)等諸多方面,F(xiàn)在的中國已經(jīng)是施行九年義務教育了,但也不要忘記平民教育帶給我們的好處,是平民教育使我們每一個人明智,是教育提高了我們國人的素質(zhì),使中國成為發(fā)展大國。
學生的精神,在陶行知看來有三點:學生求學須具科學的精神;要改造社會必須具有委婉的精神;應付環(huán)境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作為一名學生,并沒有很好的做到一個學生的職責,面對一知半解的問題,我沒有一問再問,而是認為知道這么點就可以了;在學習的路途中我缺乏耐心,如若努力了一段時間沒有獲得回報,我便放棄了,有點過于急進,學習是一條漫長的路途,怎能急功近利。我以后要改正這些缺點,面對問題,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對待學習始終報以熱情,而不是三分鐘熱度,學習效果是一件長期的事情,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努力。
學做一個人中陶行知認為完整的人需含三種要素:健康的身體、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職業(yè)。就前兩種來說,其實,正是當代大多數(shù)學生的痛病,缺乏良好的體質(zhì),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大學生的思想固化,缺乏主見。我們應具備自己的思想,做一個有血有肉的完整人,而不是成為他人思想的搬運工。要勤鍛煉,而不是整日沉迷于手機之上。
我之學校觀,陶行知認為學校應以生活為中心,師生共甘苦,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起點。這種觀點在當時是一種進步,學校其實就相當于學生的另一個家,因此校園環(huán)境應該是溫馨的,而不是令人憎惡的,師生應該是朋友,而不是學生看見老師猶如老鼠見了貓,師生關系應該是和諧而不是緊張的,學校生活是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而不是與社會生活脫離。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另一觀點,他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同意這種觀點,只有通過實踐才可以得到知識,而不是因為有了知識才去實踐,前人的知識是以實踐為基礎得到的,到了今天才有了我們以知識為基礎去實踐,可究其根源還是以行為始,知是行之成。
以教人者教己其實也就是說教學生,老師必須先具備所要教的知識,因此,作為未來的教師,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當自己具備一桶水甚至更多水的時候,你才可以有資格去給學生一滴水的知識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理念,教育應該是供給人所需要的。因此,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是重要且主要的活動,在現(xiàn)在,我們常說要在生活中進行教育,通過生活中的事情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
陶行知先生還講述了師范生的兩個變化,一個是變個孫悟空,另一個是變個小孩子。變孫悟空是說學習孫悟空學習之前先有明確的目的,變小孩子是為了與小孩子成為朋友,學校成為樂園。這給作為師范生的我有很大幫助,我必須明確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將來有一天成為教師不會誤人子弟,也必須了解成為老師后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角度想問題,將自己代入到學生的角色中,以便更好的了解學生,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
在教學做合一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說中國的教科書雖在技術上有很大進步,但從根本上一點兒變化都沒。因此教材必須活,大自然,大社會也可以作為教材。
陶行知也提到了兒童科學教育和創(chuàng)造教育。民主與科學的追求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核心觀念和基本價值,二十一世紀更是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陶行知認為小學教師應該負起造成科學的中國,因為要建設科學的中國,第一步要使得中國人個個都知道科學。但我認為中國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負起這種責任,首先你可以向兒童展示科學,其次,激起兒童對科學的興趣,最后,逐步教給兒童關于科學的知識。在科學教育時,要始終秉持一個原則,也就是陶行知提到的應當用科學來養(yǎng)生,不應當用科學來殺生。關于創(chuàng)造教育,陶行知說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chuàng)造。因此,我們不只要學,更要將學會的東西變?yōu)樾袆,學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還提到了教育的新生、傳統(tǒng)教育與生活教育的區(qū)別、現(xiàn)代教育之路、生活教育現(xiàn)代化和老法子的普及教育。這里重要的是生活教育現(xiàn)代化,生活就是教育,因此處處有教育,生活是發(fā)生改變的,因此教育是與時俱進的。接下來陶行知先生論述了教育應攻克的二十七個難關,這也說明了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因此我們要逐漸完善教育,我們不怕問題,而是怕找不到問題在哪。
陶行知先生還提到了生活教育的特質(zhì)和填鴨教育,他認為生活教育的特質(zhì)主要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lián)系的。通過陶行知先生的講述我們可以辨別真假生活教育。而填鴨教育著重講填鴨,讓我明白了很多,尤其是那句被人填死的學生有多少啊!因此教育一定要慎重。
陶行知先生還講述了育才學生所具有的二十三常能、社會大學和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二十三常能其實就是適應社會所具備的能力,包括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而社會大學現(xiàn)在很少提及了,早已被高等教育所覆蓋。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是說在兒童自身基礎上,通過環(huán)境培養(yǎng)加強其創(chuàng)造力,并提出了五大解放。就現(xiàn)今而言,創(chuàng)新精神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提高兒童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她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陶行知先生還提到了對兒童教育的十點建議和兩種對兒童身心有害的極端心理,如果按照建議來執(zhí)行并且避免兩種極端心理,就會創(chuàng)造兒童的樂園,F(xiàn)在大多數(shù)家長信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將兒童推向地獄,這種思想不可取,兒童的童年應該是歡樂的,有時候想一想長大后就有煩惱,那么為什么還要剝奪孩子短暫的歡樂呢,為什么不讓兒童在歡樂的氛圍里茁壯成長呢?作為家長,作為教師應該明白孩子身體健康,心情愉悅遠比知識重要,況且,如果身體強健,心情愉悅更有助于兒童的學習。
陶行知先生還提到了偽知識階段和育才學校創(chuàng)辦旨趣。偽知識就是不從經(jīng)驗里發(fā)出的知識,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原則,從實踐中獲取知識。育才學校是陶行知在1939年7月創(chuàng)辦的,以培養(yǎng)具有特殊才能的兒童。這也與我們熟知的那句話相應和:上帝為你關掉一扇門,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我們都知道瞎子的耳朵異常靈敏,因此,不要去貶低任何人,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優(yōu)點,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樹立自信的人格。
一代教育名師陶行知,“兩千面前孔仲尼,兩千年后陶行知”,在這篇著作中,無不能感受到他全新的教育理念、熾熱的教育激情和崇高的人格精神。這給一個即將站上講臺的新老師提供了指導,也更讓我堅定了信心,為了孩子,為了教育,不斷充實知識,提高能力,我期待看到孩子爛漫的笑臉和閃閃發(fā)光的眼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8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頗有感觸。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國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jīng)過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要進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將其與傳統(tǒng)教育區(qū)分開來。陶先生稱傳統(tǒng)教育為“吃人的教育”,因為這種教育下學生只讀死書、死讀書,逐漸失去了生活里、創(chuàng)造力。相較而言,生活教育則剛剛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讀活書、活讀書,這樣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這種是非分明的論斷雖有些偏激,但一語道出了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并且為我們指明了教育發(fā)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簡單的例子讓我們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這對我們現(xiàn)今的教育很是有啟發(fā)。就從小學的課本上來看,教材中的`課文越來越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也開始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再看課程的設立,多了綜合活動、校本課程等綜合課;最后看學校的制度,逐漸從管理學生轉(zhuǎn)變?yōu)閷W生自律,通過與社區(qū)合作,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校與社區(qū)結合,讓學習與生活結合。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她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他特別強調(diào)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其次這個“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diào)“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到底,矢志不渝!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9
近日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頗多,本書聚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教育”、“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表達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chuàng)造的教育創(chuàng)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xiàn)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時機,養(yǎng)成無意創(chuàng)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fā)揮他的創(chuàng)造力了。
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nèi)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nèi)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nèi)涵。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jù)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xiàn)狀、了解生活開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F(xiàn)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開展、品學兼優(yōu)、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實施素質(zhì)教育,小而言之,為學生的終身受益負責,為學生的將來負責;大而言之,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負責、為中華為騰飛打下堅實根底。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0
假期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感覺受益匪淺,陶行知是五四時期的教育改造的旗手,在深入了解中國本身國情和西學東漸濃厚風氣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教育當一反“老八股”,二反“洋八股”,堅持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以1927年在南京創(chuàng)辦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為起點,陶行知先生開辟了一條中國教育的新路,并同時創(chuàng)立了“生活教育”學說,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關注。所以說陶行知先生被譽為“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可謂當之無愧!
時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實驗的教育問題實在是還有其意義和價值的,因為諸如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引導學生努力求學、以教人者教己等等理論在今天看來依然是散發(fā)著生機和活力的,仍然為我們的教育工作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11月2號在曉莊師范寅會上的演講辭,具體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學生。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當為“教學做”,而非“教”、“學”、“做”。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強調(diào)“教學相長”,并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jīng)是很好得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像這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xiàn)代教學中都已經(jīng)被排斥在了建造優(yōu)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于教學與做的關系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jīng)足夠大了。于是,我們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費仍然屢禁不止;我們的學生能痛快地答對英語的選擇題,但面對外教卻張嘴困難。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說,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梁,而且,對于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孩童的創(chuàng)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視的一點。初看起來這與教學做合一有重合之處,細想來則不盡然,“教學做合一”是在教學實際過程中對“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則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學習中的地位,這是一種對思維方式的敘述,“墨辯”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而聞知和說知在本質(zhì)上都是對“行”的間接接受,由此可見“行”對于教學的重要性。而這種“行”絕不僅僅是“教學中的實踐”那么簡單,在現(xiàn)代教學中,我們已經(jīng)太習慣于教導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作業(yè)”了,而學生認真聽講和作業(yè)的代價往往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的能力的缺失。當然,并不是說要“行”就要放棄聽講和作業(yè),只是要明確這三者應該被提升到相當?shù)母叨壬,而不應該是現(xiàn)在這樣的只重聽講和作業(yè)而忽略對生活的.觀察和學習。
。保梗玻纺辏保痹拢橙,陶行知先生在曉莊師范寅會上演講時又提出了“在勞力上勞心”一說,這對前面一再強調(diào)的“做”和“行”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因為這個“做”和“行”不能是盲行盲動,不能是胡思亂想,而應該是手到心到,即“在勞力上勞心”,面對這個說法又有人用二元論將它們分開,他們認為,勞力和勞心是分開的,以至弄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現(xiàn)象。但是陶行知先生則認為,勞心和勞力應當是一元并重的,只有這樣才能在探尋萬物之真理上有所獲得,而這個任務的完成時需要教師來承擔基礎建設責任的。
引導學生努力求學是陶行知先生在給正之先生的信中提到的,言“大凡生而好學為上,熏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要學生學會學習,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但是這句話雖然已經(jīng)說了很多年了,究竟該如何“授人漁”呢?我認為當有三點值得注意:一為教師自己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即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則水盡源竭,當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說“好學是傳染的……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倍䴙槟托挠H切的態(tài)度。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關系的好壞松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傳播效果的好壞,所以任何傳播方式都致力于不斷改善與受眾的關系,課堂傳播為組織傳播,更需注意對受眾(學生)的情緒把握。教師和善耐心,學生自然樂于接受,反之則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來,教師縱有五車之學八斗之才,只怕也難在那三尺講臺上站穩(wěn)腳跟吧。三為靈活的教學手段。注意力難集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障礙,尤其是小學生,好動難止,那么教師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眼球,否則上述兩點都將成為無根之木。
陶行知先生所在的曉莊師范學校的校訓之一“以教人者教己”則為“引導學生努力求學”提出了更為細致的要求,教師要完成教學的任務,必須先將自己當作學生去學習,我以為,這種學習不單是知道了要教的內(nèi)容,而是要切實將自己當作學生,進一步感受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如對于一個新知識點,假設自己就是學生,我會有什么樣的疑問,我會有什么樣的心理感受,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教己”的態(tài)度。
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給我的啟示很多,我將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盡最大的努力去踐行這些先輩的指引,從而讓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師的責任!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1
關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氣,是杜威的弟子,關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過什么“生活即教育”這么一個標題,除此以外,我對其就渾渾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小學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更別說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fā)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讀到此,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說法,但足以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于是在閑暇空余之時,我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現(xiàn)把所讀、所想、所悟零碎記錄下來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生活教育強調(diào)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diào)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qū)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jié)!啊觥衷跁郧f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逼浯芜@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梢娞招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diào)"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2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書中許多文章都給了我一些啟示,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教學合一》這一篇。陶行知先生在這篇文章里闡述了: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句話提醒我們應該怎樣來做一個老師。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他說的教學生學的意思就是教師不能在課堂上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而應該是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經(jīng)驗知識,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這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diào)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xiàn)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fā)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于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就拿我們體育教師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運動能力、學習能力、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發(fā)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jīng)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chǎn)生厭煩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忠告,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一個網(wǎng)絡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非?欤瑢W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獲得許多的知識,作為老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nèi)涵,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nèi)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diào)、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xù)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3
前段時間里我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覺受益匪淺,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的教育 ”、“創(chuàng)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chuàng)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具有許多現(xiàn)實意義。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強調(diào)“教學相長”,并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jīng)是很好的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O襁@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xiàn)代教學中都已經(jīng)被排斥在了建造優(yōu)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于教學與做的關系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jīng)足夠大了。于是,我們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費仍然屢禁不止;我們的學生能痛快地答對英語的選擇題,但面對外教卻張嘴困難。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說,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梁,而且,對于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孩童的創(chuàng)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視的一點。初看起來這與教學做合一有重合之處,細想來則不盡然,“教學做合一”是在教學實際過程中對“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則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學習中的地位。 “行”對于教學很重要,而這種“行”絕不僅僅是“教學中的實踐”那么簡單,在現(xiàn)代教學中,我們已經(jīng)太習慣于教導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作業(yè)”了,而學生認真聽講和作業(yè)的代價往往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的能力的缺失。當然,并不是說要“行”就要放棄聽講和作業(yè),只是要明確這三者應該被提升到相當?shù)母叨壬,而不應該是現(xiàn)在這樣的只重聽講和作業(yè)而忽略對生活的觀察和學習。
引導學生努力求學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視的一點。他曾說 “大凡生而好學為上,熏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要學生學會學習,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但是這句話雖然已經(jīng)說了很多年了,究竟該如何“授人漁”呢?我認為當有三點值得注意:一為教師自己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即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則水盡源竭,當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說“好學是傳染的……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二為耐心親切的態(tài)度。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關系的好壞松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傳播效果的好壞。教師和善耐心,學生自然樂于接受,反之則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來,教師縱有五車之學八斗之才,只怕也難在那三尺講臺上站穩(wěn)腳跟吧。三為靈活的教學手段。注意力難集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障礙,尤其是小學生,好動難止,那么教師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眼球,否則上述兩點都將成為無根之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chuàng)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4
身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我深知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時常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來警示、要求自己,從而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境界,用真情去打動學生,用實際行動去教育學生。在教學和管理中不斷充實自己。
《陶行知教育名篇》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師生共同生活——給姚文采弟的信》。短短幾百字的回信卻告訴我們辦好教育的真諦。
一、好的教育是師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長。
在學校里,學生和老師之間應該是共同生活,共同營造校風,共同遵守校規(guī),共同學習的關系。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成年人和青年人甚至孩童做朋友的過程,絕非,教師以成年人的身份,以過來人的姿態(tài),居高臨下,對學生進行指指點點。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被稱為教育界的泰斗,就是因為他的`教育理念符合中國的實際,并且無論到什么時代,都非常的適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如果一位老師和他的學生能夠共同的生活成長,他必將是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如果一個學校的校長,能夠和他的老師、學生,共同生活成長,他必將是一位優(yōu)秀的校長,他所在的學校也必將成為優(yōu)秀的學校。
二、師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風,共守校規(guī)
我認為這是改進中學教育和一切學校教育的大關鍵,把精神集中在訓育方面,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為學生做好表率示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人說:“播撤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撒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撒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撒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辈ト鲆环N榜樣,我們就能夠時時看到奮斗的目標和參照物。因此,榜樣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榜樣是向上的力量,是積極的。
三、教師力求長進、努力前進
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yǎng)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們極愿意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這是我們對于后輩應有之希望。學術的進化在此。但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們要一面教,一面學。我們要虛心盡量接受選擇與本職本科及修養(yǎng)有關系之學術經(jīng)驗來幫助我們研究。要教學生向前進,向上進,非自己努力向前進向上進不可。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15
寒假里,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可以說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币粋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才會成為有用之才。作為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有真的道德。做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斷進取,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要學得博!蔽覀冎v育人第一,就是要讓學生首先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生學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學聯(lián)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為傳統(tǒng)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jù)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正是我們現(xiàn)在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探究,有學習的主動性,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終身性的學習。
在“創(chuàng)造的教育”中,他說: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識,是要從行動中去求來,不行動而求到的知識,是靠不住的。因此,我們現(xiàn)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chuàng)造的教育。學生要創(chuàng)造,就要學會在用腦的同時,懂得用手去實驗,到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尋找知識,手腦并用才能學會創(chuàng)造。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手腦并用,把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使學生的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就像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边@種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把學校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社會責任感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接受有計劃的、健康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的、改造社會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走到社區(qū)去,參加社區(qū)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生活,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幫助過他的每一個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品行教育、愛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升華知識。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薄澳闳舭涯愕纳旁趯W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睕]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熱愛學生、求真務實,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樸實無華,卻處處彰顯著育人的真諦。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體會07-13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03-24
關于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08-23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1-06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4-04
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心得11-28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3-20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3-03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7-15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