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14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1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
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2
在這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透過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應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這天這樣一個后工業(yè)禮貌的社會里,于丹的論語讀后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能夠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能夠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能夠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能夠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能夠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取潛質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能夠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3
前幾年,央視科教頻道正熱播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論語心得》。我被于丹教授妙語連珠、才思泉涌的講解吸引住了。于是我興沖沖地買回來一本,一個不愛學習的人也開始讀書了。我總覺得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離我們現代人很遠,這些畢竟是越千年的東西,是不是也應該與時俱進呢?是不是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呢?
現在想一想,古代先賢們講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當代人的生活,仍然能聯系到一起,并不是高深莫測,遙不可及。正所謂的“道不遠人”吧!今天把于丹老師講的幾句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在處世之道一章中,于老師講了一則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距離太遠大家借不著熱氣覺得寒冷。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經過多次磨合以后,豪豬們找到了合適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度。由此我們聯想到,現代人交朋友要真誠熱情,互幫互助,最好能帶給對方“正能量”。大可不必穿“一條褲子”“爛韭菜不打捆兒”。這樣下去離“小人常戚戚”就不遠了。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攬?吹脚笥炎龅'不對的地方,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我喜歡“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祝福,更羨慕“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念,但愿朋友之間能“一片冰心在玉壺”吧!
當今社會,家長們把孩子的成長看做生活的全部,把孩子的學習看做頭等大事。于老師講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掠奪。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青春叛逆期,總是念叨為了孩子放棄了進修的機會,放棄了升遷的機會。把全部的精力金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等等,結果怎么樣?孩子“壓力山大”,高考前后、大學期間出事情的還少嗎?有的錯誤是沒有機會改正的,只留下血淋淋的教訓驚醒后來人。
書中還談到了許多孔夫子的觀點言論,如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讀了幾句《論語心得》有一點點感悟。自己就像是夜晚抬頭看星星的孩子,卻不知道天空有多大。慢慢懂得學習才是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p>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4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
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yǎng)品。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讀過她的論語心得,感覺孔子就像是鄰家的長者,完全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運用生動地故事,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我也喜歡這樣的哲理故事,不僅喜歡讀,而且喜歡應用于政治課一些哲學原理的講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經講給學生聽過的,但是她從另一種視角對故事進行了剖析,讓我仿佛從自家的后院發(fā)現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驚喜。
在《心得》開篇于丹便說:“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蓖嗜ゼ又T《論語》上的鉛華,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這部傳世之作的距離。細想一下,可不是嘛。經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華和贊譽,使得后人解讀時無形中便處于或仰視或鉆牛角尖的心態(tài),無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話又怎么能無偏頗地思考呢?
《論語》的真諦是什么?在于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yǎng)、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著眼于當下談了自己的心得。
不過,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說好便有說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今的文化快餐現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于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獲。即便在一些人看來于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間流逝依然能為大眾所接受的長久生命力,口口聲聲說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同之聲的出現,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么:“真金不怕火來驗!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5
于丹教授講到天地人道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神于天,圣于地”。一個人不僅要有一雙翅膀可以向天空飛去,也要有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現實責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于天,那就是空想主義,不切實際地做事情,覺得輕飄飄。只是埋頭看著腳下的土地而沒有遠大的志向也會只停留在蝸牛的小軀殼中。正如于丹所講的眼睛的功能一樣。人的視線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遠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內心深處窺探,感受心靈的準則。真正的眼界應該超越生命的長度、心靈的寬度和靈魂的深度。
諸葛亮的眼界應該說夠廣闊吧,他料到曹操當時仍有活路,便讓關羽做個人情。不管此事虛實,但從其他戰(zhàn)例也可證明他寬闊的眼界。然而,馬有失蹄,諸葛亮也有失誤。因為對馬謖(sù)的過分信任而誤下軍令,失卻街亭,后悔不已。
古人總說,天時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歸結起來就是命。很多人認為命是很玄乎的東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個人覺得命運是每一天的積累。比如高考的那幾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錯。算命先生說,這是他或她命中注定會復讀?晌矣X得,是這個人平時的積累。平時,不注重身體素質,高考來了,一緊張就將儲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歸結為命,那只是一種借口,一種失敗者無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點一點的積累。就像蓋宮殿,一塊磚頭是不夠的。它需要很多磚頭,需要用汗水去攪拌泥水,用信念做為夯基。當熱也需要朋友的幫忙。
講到朋友,我就想起可愛的舍友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孔子說過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我想她們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質期的,過一陣子就會慢慢變得不新鮮。但是友情的保存期是一生,該留的總會留下。人與人相處必定存在摩擦,沒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長久的。時光總會帶走一些東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東西是會沉定在心中的某一個角落里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傾訴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絲親吻著大地,那么難舍難分……
言語的力量比武器更強,有時它的殺傷力是不可估量的?鬃釉唬骸吧饔谘浴。正是這個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掃衛(wèi)生,我無形之中中了一槍,只覺得開始皺起眉,撅起嘴。這說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說明有人的言語不當!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6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開篇就提到: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對于無言也是一種教育,我把它理解為言傳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俗話說:太陽不語,自是一種光輝;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對于我們目前的教育,我認為言傳有余,而身教不足,很多填鴨式的說教,其實它的說服力是非常蒼白的,倒不如身體力行更能讓人信服。
無言也是教育,看到這句話,讓我想起一件往事。記得兒子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他發(fā)燒了。我匆忙趕往學校的時候,正巧是課間休息。跟老師打過招呼后,我急忙來到兒子身邊,摸摸兒子的額頭,挺燙的,又向老師問了問情況,就打算帶孩子回家,正當我要向老師表達感謝和歉意的時候,兒子忽然嘔吐了,由于沒有防備,一下吐了一地,我一邊拍打兒子的后背,一邊抬頭問老師拖把之類的東西在什么地方,這時,只見老師一臉不滿的神色,皺著眉,臉拉了老長,她一定是嫌棄我們把教室的地搞臟了,看到她那副表情,剛才從心底浮現出的感激之情一下子就蕩然無存了。我想,孩子上多少節(jié)思想品德教育課,才能把老師那漠視的眼神從內心深處抹掉呀!小學是對孩子教育的啟蒙時期,教師的德才學識、情感人格、言談舉止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有時候身教更重于言傳!
說到這里,讓我想起了著名童話故事大王鄭淵潔教育孩子的故事,他在做客湖南衛(wèi)視,跟節(jié)目主持人汪涵聊天時說: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給孩子做個榜樣,即使自己不愛看書,只要孩子一出現,你就要拿起書本寫寫畫畫,如果你想讓孩子孝敬父母,那你自己就要做給他看。有一次,鄭淵潔買來大彩電后直接給孩子的爺爺送去了,兒子問他為什么不拿回自己家看,鄭淵潔說:“爺爺奶奶活得沒咱們長,以后咱們還能看上原子彈電視呢,所以先給爺爺奶奶看。沒過幾天,吃飯時,端上了一盤兒大蝦,他讓兒子吃,兒子讓他吃,他說他不愛吃蝦,兒子說:“你吃吧,以后我還能吃原子彈蝦呢!”這,便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在世風日漸浮躁的今天,無言教育更是彰顯出它的難能可貴,無言就是要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甘于寂寞;無言就是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潛移默化。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言傳身教必能結出累累碩果,愿無言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蔚然成風!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7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yè)績更加重要。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8
假期校長布置我們全校每個人都要認真閱讀《論語》,我心想,此讀必是很無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翻了幾頁,簡單、樸素的語言讀來毫不費力,不知不覺就已翻看了幾十頁。看罷全文一半,不能說有多大震撼,但隨著閱讀,感覺心靈收獲了一份平靜和仁愛。
“快樂”是我從中收獲到的關鍵詞,這本書中不論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諦,無非是告訴我們怎么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書中將道,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安寧。“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樂!庇诘だ蠋熣f,顏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終保護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柏毝鴺,富而好禮者”是一種人生境界。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老頭每天釣兩個小時魚是以為生,幾個年輕人問:“你為什么不多釣幾個小時?”老頭問:“釣了干什么?”“賺錢啊!”“賺錢干什么?”“可以買漁網,捕更多的魚。”“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賺大錢買船,搞船隊。”“有了船隊又怎樣?”年輕人說不出了,老頭兒說,“我不愿過那樣的生活,現在我每天釣兩小時的錢,其他時間可以坐在海邊看、晚霞,已經非常滿足和快樂了,人生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庇诘そo我講述的論語精華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缺憾與苦難。她說:“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人生有如行駛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定會有風雨,甚至巨浪,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有一首詩說得好,“你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愛愛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币灾鲃拥姆e極的態(tài)度,融入環(huán)境,讓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9
什么叫心靈上的高興,無欲無求、紅塵看破也不過是避世;忙繁忙碌地名利追求又會錯失良辰美景;人活于世,于大千天下,可以不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處,我們最近的關系網莫過于親友好友、同事還有一些“假想敵”:
溫暖、質樸的道理深化淺出讓我們再度重溫孔子,近間隔接觸孔子,實在“道不遠人”。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小人之道、交友之道。抱負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辨別論述“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高興生活!”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蔬矣”,不論與領導還是朋友,都要守舊一定的間隔。與朋友相處時“忠告而善道之,不行則止,毋自辱焉!币馑际:朋友做的不對的中央,要加之引導;要是他不聽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見,孔子并沒有倡導朋友有難,拔刀相助、出生入死的義薄云天,而是回歸通常,講究一個“度”,“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對于剛了解的朋友是如許,而對于熟識很多的好友,要是每天在一同,也不見得是一樣功德,“小人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廣遍天下,時不時電話短信聯系,知道對方好欠好,相互交流思想、所見所聞,就可以了。論語心得 讀書筆記
去年年末,于丹在百家講壇開講《論語心得》,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下飆升,臨時網上議論的沸沸揚揚,一月份我去買這本書,就曾經重印了七次,看后以為心里克制了很久的東西自己表達不出來,但是書中表達出來了。對于《論語》,書店的書更多的是學者壓人式的講法,而《論語心得》這種親切的`講法一下將讀者拉近了,我們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個平靜的門生。正如書中說,論語差別與勵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導,而是一幕幕場景,像話劇一樣來看最故意思。
仁是《論語》當中呈現很多的一個字眼,但是《論語》當中并沒有給出界說,只有兩句自制復禮為仁和仁者愛人,其他的解釋是針對差別的門生給于差別的答案,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對于小人,書中也沒有給出界說,而是將其與小人做了多次比擬。比如“小人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小人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鬃涌偸菍⒋鸢噶艚o門生,現在又把答案留給了我們這些讀者。論語心得 讀書筆記
《論語》當中孔子是一個溫良恭儉讓的抽象,和門生探究題目總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語氣,盡管孔子比他的門生要大很多多少歲。想想現在的講堂,老師在上面講,門生又要看幻燈,又要做筆記,忙的不亦樂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10
幫趙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趙普曾說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果真如此嗎?仔細想來也不盡然。自古以來熟讀《論語》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趙普那樣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過,趙普的話也很有道理,同樣是鬼谷子的學生,孫臏和龐鵑的之間差距怎么會那么大呢?做為一個好學生趙普從《論語》里肯定學到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那么這本書中到底講了些什么東西呢?
想想自己對于這本書的了解還只限于初中課本上的幾句話,真是有點兒慚愧。但要讀通這本書對于自己來說確實有些困難,更不要說對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雖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卻為自己提供了一個了解《論語》機會和途徑。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收獲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認識到了孔夫子的偉大和博學。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見識、高尚的情懷無不令人敬佩。在兩千多年前他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生活體系,自我的修養(yǎng)、對人的態(tài)度、人的生活觀價值觀等等,從他的只言片語中流露了出來,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迷人。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樸實,既完美又真實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論語心得》問世以來,既有贊譽,又有指責,仔細想來這是很正常的。這些評論越多,越說明的她的書影響大,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從書中篩選著,比較著,分析著,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對于《論語》一書的見解告訴了我們,無論從哪方面說都是無可挑剔的。正因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難實現了,所以經常表現出來的.就是迂腐和虛無漂渺,想讓其成為人人遵守的信條太難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我們心中的樂土。
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的。那么論語中鼓勵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我認識到了孔夫子的偉大和博學。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見識、高尚的情懷無不令人敬佩。在兩千多年前他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生活體系,自我的修養(yǎng)、對人的態(tài)度、人的生活觀價值觀等等,從他的只言片語中流露了出來,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迷人。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樸實,既完美又真實的人格。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11
讀過《于丹論語心得》有了些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并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論語》重新認識的體會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禮儀是《論語》對“士人”的基本標準和要求。人們對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壞的,都要作出正確的判斷!墩撜Z》早就把這問題解決了,只是我們以前沒有注意到而已,處理好各項關系,就是要講求“忠孝”。對黨,對國家,對事業(yè),對領導,要“忠”;對朋友,對工作,要“誠”,對父母,對老人要“孝”,對子女,對孩子要“悌”,對他人,乃至敵人,要有“禮”。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說說了事,有時候要用生命來解讀,有時候要用幾十年的苦難解讀。
二是 安貧樂道,淡薄名利思想。我們工資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實,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但有的人卻很不適應,。但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質就發(fā)生了變化!胺稍试S范圍內”、“違紀”、“違法”懸殊往往在一線間,有的人偏就喜歡在這鋼絲上走,思想根源上還是不能正確看待“安貧樂道”思想。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我認為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我們不排斥富裕,我們不崇尚貧窮,但如果在富貴中,要學子貢一樣,要同情、周濟貧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貧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貧樂道精神。
三是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jié)。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F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卻很少去思考。自己心中沒有別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本來有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于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并對他人的付出。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誠敬的心,真心贊揚他人,真誠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對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報恩,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12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于丹對《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yè)文明的社會里,于丹的論語讀后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13
群教活動過程中,事業(yè)部黨群部組織觀看國學經典系列之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讓我受益頗深,其中講處世之道時講的“過猶不及”對我觸動很大。
于丹教授列舉的豪豬相互取暖的故事闡明了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群體的溫暖。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就是在不同的群體中穿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家庭是一個很重要的小群體,成員是我們的親屬,在最親近的人之間更易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比如溺愛和管控。
舉一個真實的個例。我的一個兒時玩伴a很聰明也很調皮,是家里的獨苗,爸爸長期在外工作,媽媽對他是愛護有加。小學時,a看到鄰居家的小伙伴在吃香甜的南瓜,就跑到鄰居家的菜園中摘了一個拿回家吃,他媽沒有給鄰居講也沒有給a講這是錯誤的行為,就把南瓜吃了;中學時,a愛上了街機游戲,零花錢畫完后就伙同游戲玩伴去菜農的菜地偷包包菜,賣給附近的飯館,學校接到菜農舉報后把a開除了,她媽沒有責罵他也沒有打他;不上學后,他媽給a找了3份工作,每次a嫌累掙錢少沒干多久就不干了,后伙同幾個小混混到校園附近對有錢的學生收保護費,有一次收保護費時有個同學沒給錢,a就把人打了一頓,被打同學的父母起訴了a,因為a未滿16歲被送到少年勞教所勞教了1年。如果a的母親不溺愛a,在第一次摘鄰居的南瓜時就嚴加管教,正確引導,就不會出現勞教1年的后果。
說一種普遍的現象。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他們要安排好孩子的一切。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報舞蹈班、英語班、鋼琴班、奧數班等各種培訓班,花錢跨區(qū)讓孩子上試驗小學、重點中學,報各種補習班、提高班、培優(yōu)班,讓孩子上大學、讀研、考博,畢業(yè)后到處托關系安排好點的工作,工作后張羅著給孩子找對象,結婚后催著要下一代,有了下一代后就開始了新的.循環(huán)。在父母管控孩子的過程中,乖順的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遇到困難挫折就會心灰意冷,嚴重的就會輕生自殺;叛逆的孩子就會和父母抗爭,爭吵、逃學、產生代溝、不愿意回家等現象比比皆是,嚴重的會離家出走。
家庭應該是幸福的港灣,是一個人最愿意呆的地方,父母對孩子正確的愛應該是讓孩子早日獨立,自力更生。鷹把雛鷹推出巢穴才能早日飛翔,孩子只有脫離父母的保護,承受過困難挫折,經歷過風吹雨打才能更好的成長。
不管控是“放縱”,少管控是“不及”,多管控就是“過”,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時要掌握好“度”,牢記“過猶不及”,才能讓家庭這個小群體保持長久溫暖。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 篇14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引用一位英國女心理博士的話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讀到這里,頗有感觸,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們中國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這種以分離為目的的愛我們是怎么做的?
長期以來,由于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父母對于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大包大攬,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畫面,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長慌忙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而從沒想過讓孩子自己爬起來。還有,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總是怕孩子把衣服弄臟,或把屋子搞亂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還喂孩子吃飯,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個母親喂女兒吃餡餅,小女孩非要自己拿著吃,媽媽卻怕她把餡餅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讓她拿,這樣媽媽一邊喂,小女孩一邊吃一邊哭鬧著伸手去拿餡餅。而等孩子上學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家務都不讓孩子碰,為的是讓孩子專心致志的學習,這時候的孩子,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說實話,目前我的孩子基本如此,而且每次吃飯,飯菜端到跟前,甚至連稀飯都準備的不熱不涼,說心里話,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也常對孩子說,媽媽對你這么好,實際上是“害”了你,將來你到社會上,一定會不適應的',跟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起來,你已經落后了,還不如現在就開始鍛煉自己。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好在,在我家,對孩子還是非常民主和平等的,經常跟孩子探討一些話題。
總之,由于父母長期以來對于孩子過分的“幫助”,不僅妨礙了孩子獨立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長,所以我國目前出現“啃老族”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總在報刊、網絡上讀到國外的年輕人如何自強自立的故事,比如金凱平先生博文中提到的,患有遺傳性肥胖癥卻在年滿18歲毅然脫離父母羽翼庇護的澳洲鬼妹Rebecca,以及浪跡天涯的澳洲美女Tina的故事,都是值得我們當今父母和年輕人思考的。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效仿國外,當孩子18歲的時候,就把他推到社會上,畢竟我們的孩子跟外國的孩子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有很大不同,只是希望這種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強自立的意識和社會風氣能夠逐步建立起來,那樣,離給予孩子真正成功的父母之愛也就不遠了。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相關文章:
于丹《論語》心得02-18
于丹論語心得02-11
于丹的論語心得12-17
于丹:《論語》心得12-17
于丹講座論語心得09-02
于丹《論語》名著心得10-19
于丹論語閱讀心得02-20
有關《于丹論語心得》11-15
《于丹〈論語〉心得》有感12-13
于丹的博客論語心得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