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tài)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tài)中自己的表現(xiàn)。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
本節(jié)課我還是采取以往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測量建立表象,然后結合他們在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對他們的認識進行檢測,進一步鞏固毫米在他們腦中的影象。
聯(lián)系生活進行感知
長度單位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尋找“1毫米”,他們很快找到了許多。例如:指甲蓋的厚度,銀行卡的厚度,十張白紙的厚度等等,他們的眼睛真的很厲害,而且對物體的判斷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強操作實際測量
測量在認識長度單位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因此在測量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首先讓他們小組合作對所測量的物體進行估測,然后進行實際的測量,看看哪個同學估測的.最接近準確的結果,而且對這些同學進行獎勵,這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他們都非常的認真和投入。不僅他們的估測能力有所見長,而且實際測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存在的問題:
1、本節(jié)課我覺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學生之間的合作不是很好,導致一部分同學理解的很不錯,而有一少部分同學對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還很模糊。
2、在測量過程中我忽略了對5毫米這條刻度的強調,有個別的同學把6、7、8、9毫米也數(shù)成了1、2、3、4。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2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毫米的認識》。在此之前,關于長度單位我們已經學過了米、厘米的認識。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shù)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米和厘米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而“毫米”的知識,在學生以前的生活和學習中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因此在教學中可從從感性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確表象,將數(shù)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并通過對直尺的觀察,放手發(fā)動學生獨立探索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關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在認識毫米后,將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比如讓學生測量粉筆長度,鉛筆盒,動手畫一畫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將已有知識進行鞏固。
雖然覺得這節(jié)課學生學得好可以,但是在練習中卻出了一定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課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體。學生都知道一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但是卻沒有讓學生親自去摸一摸。練習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與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切實圍繞學生的轉。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3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
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shù)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fā)現(xiàn)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做一做”讓學生憑借測量物體的直觀圖確定三個物品的長度,熟悉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方法。練習一第1、2題考查學生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第3題是估計、測量的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而我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方面更需要多多培養(yǎng)。雖然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了厘米和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方面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學生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所以在《測量》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以幫扶、引導為主,教會學生如何有效估計物體的長度,如何有效參與四人小組活動中去,如何較科學規(guī)范的測量物體的長度,讓學生在具體、現(xiàn)實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加深對毫米的理解。
在后面的《分米的認識》教學中,我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步放手,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自主探索。本節(jié)課屬于計量單位的教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小精靈來獲得學生的喜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用手比劃的過程中,喚醒舊知,以利于后面教學的開展。這樣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比劃得較準確的同學對自己有信心,獲得學習上的滿足和喜悅;二是讓比劃得不準確的學生知道:數(shù)學需要思考,哪怕是比劃,也得先思量思量,再出手。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4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創(chuàng)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1毫米有多長。首先,我先由學生拿出數(shù)學書出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結果,通過學生動手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時,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書的寬、厚不是整厘米時,我就引出測量較短物體長的長度單位“毫米”,從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這樣我讓學生比劃1毫米的長短。認識了“1毫米”之后,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xiàn)身邊“1毫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學習完長度單位“毫米”之后,我讓學生把事先布置帶來的1角錢硬筆、公交車充值卡進行測量它們的長、寬、厚,并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長度單位“毫米”的認識。
通過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shù)學教學就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興致很濃。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5
1、問題設計過細、過碎,牽引的痕跡還是很明顯。
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小而具體,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但細細思考還是覺得所設計的問題過細、過碎,有老師領著走之感,學生的思考空間較小,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構。
在上面認識毫米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確地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方法嗎?只用厘米這個單位還能不能精確地表示出它的長度?那怎么辦?比厘米小的單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嗎?毫米藏在哪兒?這把尺子上怎么沒見到?如果想把毫米從這每個厘米間表示出來,你想用什么辦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間把毫米給表示出來?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嗎?通過剛才我們真正地接觸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課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這些問題適當整合一下,拓寬學生的思考活動空間,課堂上可能會有更多的生生互動,學生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也可能會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建構和數(shù)學能力的提高。
2、張弛有度,注重學習方法訓練,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的空間,幫學生養(yǎng)成創(chuàng)新的習慣。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習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一節(jié)課的新知,而是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并為他們提供探究的空間,激發(fā)他們探究欲望,培養(yǎng)他們獲取新知的能力,這樣就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稱張?zhí)峁┝艘粋無比遼闊的空間,我覺得這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最寶貴的。
在教學毫米的學習時,結構清楚,先產生毫米的需求,再通過找1毫米,認識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過估一估,量一量,進一步深化好摸的認識,整個層次是鮮明的。在分米的設計過程上也和毫米是類似的,我思考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時調整:在毫米的認識學習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我們是如何學習毫米,說出剛才我們學習毫米使我們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說一說我們是怎樣學習的。把學習的方法交給學生,再放手由學生自己有針對性的、有目的性的進行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分米的學習,這樣可能能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學的主動,這樣達到的學習效果也許會更好。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6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毫米的認識》,內容包括教科書第2—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3題。例1用小組活動的畫面提示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方式,以數(shù)學課本為素材,讓學生通過估、量,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發(fā)現(xiàn)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孩子能比畫出1厘米的長短,并從學生尺上找出1厘米的具體長度,此時及時引導孩子觀察尺子上的1厘米間還藏著什么秘密,孩子發(fā)現(xiàn)把1厘米的距離又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又是多長呢?就導出了1毫米,毫米是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1厘米=10毫米。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呢?孩子竭盡全力地尋找著,發(fā)現(xiàn)1元硬幣的厚度、剛長出來的指甲、身份證的厚度等差不多是1毫米。捏著硬幣厚度慢慢抽掉,體驗兩手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
引導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0個1厘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比畫出10厘米的長度,就可以用一個新的單位來表示——分米,也就是1分米=10厘米。出示米尺,觀察了解1米=10分米=100厘米,并用兩手比畫出1米的長度。組織孩子來畫一畫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知道這些單位從高到低排列是米、分米、厘米、毫米,同時結合生活舉例它們分別適用的場合。
請2個孩子合作,到走廊里用米尺1米1米地量出10米長的距離,分組讓孩子親自去走一走10米長的距離,假如走10次就是100米,假如走100次那就是1000米,1000米=1千米,千米是比米還要大的長度單位。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比如學校操場一圈是200米,跑5圈才是1千米,體育場一圈400米,跑2圈半就是1千米,從學校門口出發(fā)到桃?guī)X集鎮(zhèn)十字路口大約1千米等。再布置孩子回家體驗1千米,比如在家長的幫助下走一走100米要多長時間,算一算1000米走多長時間,找一找從家出發(fā)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等。
孩子對這些常用的長度單位已建立了較清晰的表象,怎樣能熟練地應用呢?主要是記住它們間的進率。我引導孩子把它們一一請到自己的左手手指上,用右手點著左手,從大拇指起依次分別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拇指與食指間的距離相對較大,所以進率也很大是1000,其余手指間的距離看作一樣,相鄰都是10,每隔開一個手指就添一個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孩子對這樣的記憶方法比較感興趣。
實際教學中孩子對單位的換算還是不夠熟練。強調要觀察清楚是高級單位到低級單位的改寫,還是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的改寫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利用熟記的進率去乘或除,特別是去除以進率時孩子還不會除以整十、整百或整千數(shù),那只能讓他們找?guī)讉十、幾個百或幾個千,其實就是找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的數(shù),特殊的如200000米= 千米要組織討論尋找答案的技巧。
長度單位的教學思路影響著重量單位的學習思路,同時對以后小數(shù)的學習埋下了伏筆,也是今后指導孩子生活實踐的重要知識,因此我們老師要不斷地探究適合孩子學習的方法,盡量做到“教與學”的輕松結合。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7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課堂的呈現(xiàn)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jié)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創(chuàng)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shù)、畫,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并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著通過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厘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松和快樂,然后在生活中找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測量能力。在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后,進行小組分工,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記錄,在測量中體會了不同的長度。對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從模糊到清晰,實現(xiàn)了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shù)學。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取了新知,體會了測量不同的物體要用不同的單位。
通過學生用手比劃、數(shù)、畫、量物體的長度,加深對毫米的認識。測量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測量能力。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8
4月11日,我在二(1)班進行了公開課鉛筆有多長《認識分米、毫米》。講后感覺有點收獲,也有遺憾;有反思,也有進步。
我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和“四環(huán)三查”教學模式設計導學案。本節(jié)課有四個目標:1.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感受的實際意義,積累測量經驗,初步發(fā)展空間觀念。通過尋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2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3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4.能根據具體情景恰當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體會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發(fā)展估測意識,并激發(fā)對測量學習的好奇心和參與測量的主動性。
根據目標進行達標測試和拓展,設計的練習雖然沒有做完,但學生已經是基本掌握。過程和方法方面,通過有趣的師生合作、同伴合作,在輕松愉快中學會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能運用新媒體動畫來調動學習積極性,化簡知識難度;用身上的.測量工具形象感知重點知識,體會用數(shù)學的樂趣。
初步運用白板進行教學,不很熟練,還需多用來鞏固。但是沒有敢嘗試展臺的切換,唯恐操作失誤,有點畏手畏腳。注重了小組合作,但仍然沒有多關注后進生。小組展示時間也不夠充分,沒有暴露出掌握知識的缺漏之處,其實是真實存在著的。
總之,精心巧妙的設計,加上耐心合理地實踐,才會真正使學生學會、會學,才能上成常態(tài)而高效的課。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9
本節(jié)課使學生在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課前已經要求學生回家預習并做好相應學具的準備,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多數(shù)學生已經建立了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在課堂上,我從學生的回答問題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前所做的預習時,已經知道了“毫米”這個測量物體長度的單位,但還沒有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所以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的概念。
本節(jié)課,我在教學中充分讓他們“做數(shù)學”,讓學生通過觀察,估計,交流,測量等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jié)課,我認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1毫米的長度時,能夠從身邊找出許多適合用毫米作單位的.物體。如:作業(yè)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長度、直尺的厚度、液晶電腦顯示器的厚度、課桌面的厚度、某地區(qū)的降水量……學生由自己熟悉的學習用品到身邊較熟悉的物品的舉例,充分說明學生已經建立了“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概念。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的測量還不夠準確。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10
《毫米、分米的認識》,在本課的教學上,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參與數(shù)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
1、關注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我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事物――硬幣、硬卡和手機。讓學生在用手夾或捏的動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從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
本課中,我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中,借助視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的大量活動,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教師只是起到組織者、點撥者的作用,從而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感受。讓學生測量自己喜歡的物體長度,學生非常愿意去做,學習積極性很高,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到數(shù)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其實數(shù)學就在身邊。
3、“動中學,樂中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這堂課在教學過程設計上以活動為主線把“學數(shù)學”變成了“做數(shù)學”。從學生量身高產生的不同單位的.實際應用引出新知,到學生用厘米單位量課桌的長以及用分米單位量各種學習用具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實際含義。老師在課堂中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在這堂課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成為了課堂的真正主人。
4、重視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
估測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估測活動貫穿于整個測量過程之中。在測量每一個物體的長度時,都是先估計,然后測量。學生在估測、實際測量比較、驗證的過程中強化表象,從而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毫米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4-16
《分米、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1-05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1-07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教案與反思12-16
“毫米的認識”教學片斷及評析10-02
《毫米的認識》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