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利用農村本土資源開展幼兒音樂活動學科論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币虼,我嘗試著通過利用白峴的本土資源,以課題研究為依托,創(chuàng)設適合于幼兒學習的本土音樂活動,將適合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有效地整合于幼兒園的音樂課程中,豐富幼兒素質教育內涵,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以促進師、幼的共同發(fā)展。
一、巧用本土資源中的“自然環(huán)境”
《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和社區(qū)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這對農村的幼兒教育來說更為重要。我們幼兒園的活動室小,開展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時比較擁擠,孩子的潛能不能夠充分發(fā)揮。但我們卻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900多平方米的室外活動場地,我們完全可以擺脫課堂和書本的限制,把課堂移到大自然,發(fā)揮自然環(huán)境的教育價值是切實可行的一步。
1.利用園所內自然環(huán)境
陶行知先生對農村教育提出了“活的鄉(xiāng)村教育要用活的環(huán)境,不用死的書本”。課間活動的時候,孩子們最喜歡在幼兒園左側的小樹林游戲了,他們觀察樹葉發(fā)芽的情形,細心地幫小樹捉蟲,在樹林里捉迷藏……他們對樹木特別感興趣,也特別愿意探究樹木的秘密,在這個時候如果讓孩子自己嘗試著來變成一棵樹那是最合適不過的了。那么怎樣提升孩子對‘樹木’主題的興趣呢?中班下學期《幼兒園建構式課程》的主題活動《大樹和小花》中也有相關內容的一節(jié)科學課《我是一棵樹》。但我認為:書本上那節(jié)課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過程缺乏趣味性,形式也很單一,孩子在學習時未必會自始至終情緒高漲。我在重新設計活動時,結合“幼兒園里的樹”這一“園所自然環(huán)境”,把孩子帶出課堂,走進幼兒園前的小樹林,和樹木來了一次‘親密接觸’,一節(jié)枯燥的科學課變成了一節(jié)有趣的音樂游戲課。在目標定位上也大不相同:①引導幼兒在音樂中創(chuàng)造性的用身體動作模仿樹的特征。②幼兒能夠根據數量的變化與相應人數的幼兒合作游戲。③讓幼兒享受音樂游戲帶來的快樂。在這個音樂游戲中我設計了很多場景,如:小白兔出場,大灰狼出場,打雷下雨等等,我為每個場景都配了合適的音樂;顒娱_始幼兒入小樹林我選取了幼兒較為喜愛的《機器貓》為背景音樂;小白兔出場我配的是《森林狂想曲》,曲子活潑輕快;大灰狼出場我配了《寂靜嶺》的恐怖音樂;打雷下雨則匹配《雨中的節(jié)奏》這首世界名曲……實踐證明,在不同的場景中加入匹配的音樂以及游戲的因素,孩子很感興趣,游戲中他們非?鞓,穿梭于小樹林之間,快樂地學習著,真正是在“玩”中學到了本領。
2.走近園所外自然環(huán)境
我園處于農村,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融入到大自然中。春天來了,領著孩子到野外觀察,孩子很快就會發(fā)現,樹都綠了,麥苗長出來了,桃樹開出了粉紅色的小花,油菜花是金黃金黃的……,大自然中有那么多漂亮的顏色,紅的、黃的、藍的、綠的……每一種顏色都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怎樣抓住孩子的興趣點,教他們認識這些顏色呢?我設計了音樂活動《摸顏色》。孩子們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圍坐成半圓形,展開討論:春天有哪些美麗的顏色?你最喜歡春天里的什么顏色?通過找找、摸摸、編編、等方法把喜歡的顏色唱進歌曲里……一方面是將枯燥的認識顏色的科學活動融入生動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并以游戲的情節(jié)引起孩子們濃厚的興趣,掌握有關顏色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帶孩子到大自然中進行音樂活動,又拓寬了幼兒的學習空間,這種新鮮的學習方式更能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望,因而更能讓幼兒自然地接受顏色的概念。
二、活用本土資源中的“竹林資源”
《綱要》指出:“教師要從傳遞和發(fā)展社會文化的神圣使命的高度,把農村的民間游戲、兒歌以及歌舞、服飾、工藝、建筑和當地的自然生態(tài)、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獨特的文化引進教育內容,為幼兒提供感受和體驗家鄉(xiāng)文化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幼兒對社會的認同感,加深對本土文化尊重和熱愛的情感……”在領域目標中,也多次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資源。
我們的家鄉(xiāng)白峴位于浙北山區(qū),孩子們每天生活在這里。春天,我們帶著他們去竹林采摘野花;秋天,大家在竹林里撿落葉……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一年一次的春游和秋游活動了,因為在這一天孩子們可以走出幼兒園,來到竹林里,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時,還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捉迷藏、過家家……孩子們熱愛竹林,喜歡在竹林里玩耍,那么怎樣把孩子們這種對本土資源“竹”的喜愛之情激發(fā)出來?又怎樣讓孩子們把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大膽表達出來呢?于是我設計了音樂活動《我愛竹林,我愛家鄉(xiāng)》,活動借用了千百年來第一首歌唱竹子的歌《和諧韻竹》的部分旋律。這是一首歌唱竹子的歌曲,和我們的活動內容也很相符,但是原本的《長江之歌》無論是從旋律,音高還是歌詞內容都不適合孩子演唱。通過巧妙的改編之后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歌曲的旋律變得簡單,明快,歌詞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通俗易懂,孩子們也很感興趣,紛紛把自己編的歌詞唱進去。在活動中,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引導幼兒通過回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歌唱竹子。大家一起如數家珍似的講述家鄉(xiāng)的美麗風景、交流著家鄉(xiāng)利用本土資源創(chuàng)建美好生活的設施——竹子可以制成鳥籠、掃帚、扁擔等;每天清晨可以聽見竹林里的鳥叫聲;一年四季都有美味的竹筍可以吃……這些都被他們唱進了歌曲里,活動自然而然地激發(fā)了孩子們對家鄉(xiāng)的喜愛之情。
三、妙用本土資源中的“自然物品”
綱要指出:“農村有豐富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它們,使它們成為實現高質量幼兒教育所需要的物質條件,讓廣大教師建立‘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樸素的資源觀和價值觀”。樂器,是幼兒開展節(jié)奏活動的物質基礎。我國著名的指揮家、打擊樂演奏家譚盾先生說過:“來自自然界的聲音是最美的聲音,因為聲音是音樂的源泉。”用自然物品做成樂器就沿襲了最美的聲音的本質。在白峴到處可得的自然物品中,我們可以選擇衛(wèi)生、安全、適宜、無污染的材料用于制作打擊樂樂器的活動,如石頭、沙、黏土、竹子、各類植物的種子等。在將這些自然物品變成音樂活動中可使用新樂器之前,我們和幼兒一起對它們的質地、形態(tài)、色彩等進行研究、討論,最后對這些自然物品都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例如:竹塊可做成響板、雙響筒,易拉罐裝上沙子、石子制成響筒,搖動發(fā)出的聲音隨里面填充物的改變也顯得不同。將沙、黏土填充在易拉罐中搖動發(fā)出的聲音較悶也比較輕,用黃豆、石子填充在易拉罐中搖動發(fā)出的聲音就比較響亮、悅耳。在節(jié)奏活動《我愛搖滾樂》中,我選擇了一首黑人搖滾樂隊的《WEWILLROCKYOU》的音樂,這是一首有著強烈搖滾風格的流行音樂,歌曲共分三部分,為ABA的音樂模式,A段用竹塊做成的響板演奏×××︱×××的節(jié)奏,B段用黃豆做填充物的響筒演奏××︱××的節(jié)奏。由于選取的搖滾樂非常震撼、有力,加上運用自制的‘土樂器’進行演奏,土洋結合,孩子們充滿了新鮮感,活動中幼兒充分發(fā)揮了主動性,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又如在另一個節(jié)奏活動《雨中的節(jié)奏》中,樂曲的的前奏是一段打雷,接著下大雨的聲音,用什么樣的樂器才能模仿打雷的聲音呢?幼兒想出了好辦法,他們用竹片使勁拍打從家里帶來的舊匾子,“砰—砰—砰—”,真把雷聲演活了。下雨的聲音學起來就更有趣了,孩子們先將黃豆放在匾子里,演奏的時候,他們有節(jié)奏的將黃豆從上往下往匾子里灑,“啪啦,啪啦”,這雨還真不小。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種資源,將直接使用自然物品以及用自然物品進行手工制作的活動與音樂活動有機聯系起來。合理的整合課程開展音樂活動不但有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工作,還能為教師和幼兒提供更多共同發(fā)展的機會,不但陶冶了幼兒的藝術情操,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總而言之,將本土資源與幼兒的音樂活動相融合,不僅可以讓幼兒植根于本土文化這一豐富的文化土壤,了解其內涵,繼承其精華,萌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的意識,又能提高幼兒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如何利用農村本土資源開展幼兒音樂活動學科論文】相關文章:
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教育活動04-28
幼兒園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開展創(chuàng)造性游戲論文09-30
新課改理念下初中政治學科本土教育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探究04-29
利用農村資源培養(yǎng)科普意識04-27
幼兒園如何有效開展戶外游戲活動論文09-30
開展窯業(yè)整治合理利用資源04-30
淺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論文04-28
自然資源在幼兒園的開發(fā)和利用論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