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空間的自我倫理論文
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正直的人(epieikos)是自愛(philautos)的。正直的人對自己始終能夠保持其正直(eikos),真誠的人(spoudaios)對自己始終能夠表現其真誠(spoudee)。所以,善良的人愿意與自己做朋友,從不回避自己,坦蕩地回味過往;卑劣的人則靈魂分崩離析,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憎惡自己,逃避自己,時常處于悔恨之中。 顯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自愛是倫理意味上的自我關照,倘由此意味之自愛依“黃金律”推己及人就形成了對他人的關照。在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中,亦講究修齊治平和慎獨之道。故如何善待自我,乃是一個基礎性的倫理問題。
先有生活后有倫理,網絡空間為自我倫理的建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人透過網絡面對世界,網絡既是敞開的窗口和自我電子書寫的界面,也是隔離人與世界的帷幕,這時主體不僅照面他者的電子書寫,而且必須面對身體與心靈同在的自我。這種情境是以往人們從未遭遇過的,自我在真實與幻想、幻想與幻想之間不停的轉換,自我如同通過多棱鏡的復合光,被分解為離散的譜線。如何從“精神分裂”中獲得創(chuàng)造的激情,而又不至于喪失相對穩(wěn)定的自我認同?如何讓幻像帶來愉悅而又不淪為多重身份的“自戀狂”?如何避免上癮和沉溺?如何使自我在網絡這一新的境遇中獲得幸福的生活?毋庸置疑,要實現這些訴求,必須建構一種網絡空間的自我倫理。
1.網絡依賴與網際自我異化
網絡空間中的虛擬生活使很多人對網絡產生了依賴感,常見的情況是輕度依賴,即習慣了上網的人一旦無法上網就會有一種缺失感,而另一部分人的依賴程度則較深,進一步表現為網絡沉迷(obsession)甚至網絡沉溺。
網絡沉迷現象是一種中度的網絡依賴。所謂網絡沉迷,指一些人在一段時間內被網絡空間中五花八門的信息和新奇的交往方式所吸引,將大量的精力投注在網絡上,甚至對其他事物提不起興趣。網絡沉迷會導致輕度的“強迫性沉迷異常”(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癥狀,例如有一個人對電子郵件產生了這種癥狀,總是一再修改郵件的內容,直到感覺“完美”。從心理現象比較的角度來看,網絡沉迷是一種“樂此不疲”和“樂不思蜀”的現象,這與科學家和藝術家們的“入迷”現象十分類似,也同青少年的“追星”活動相象。值得指出的是,在發(fā)生網絡沉迷的情況下,個人還擁有基本的自制能力,日常生活未陷入紊亂 :(1)一般沒有“上癮效應”,即不需要一次比一次增加“劑量”來獲得滿足感;(2)許多網絡沉迷者會向人夸耀其上網經歷,而一般不會隱瞞上網情況,也不以上網作為對真實生活的逃避;(3)基本上不會過于影響學習、工作、財務支出和真實的人際交往。這是人們遇到感興趣的事物時所常見的一種行為表現,而且這種現象在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往往會自然減輕。
當網民對網絡的依賴過于強烈,甚至使日常生活出現紊亂的時候,所發(fā)生的是重度網絡依賴即網絡沉溺現象。目前,在媒體和網絡上,有許多關于網絡沉溺(addiction)的案例和各種“網絡沉溺檢查表”,網絡沉溺現象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從行為心理現象上講,“沉溺”是一種持續(xù)性強迫、且具有傷害性的物質使用行為,一旦停止,會出現焦慮、顫抖、沮喪、絕望等“退縮癥狀”(withdrawal symptoms)。紐約精神病學家戈德堡醫(yī)師(Dr. Ivan Goldberg)創(chuàng)造了“互聯網癡迷錯亂”(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一詞,提出了一組評估網絡沉溺癥的量表 。其主要內容是:想一想,過去一年來,你是否經歷過下列狀況:
1. 當你不上網時,還一直想著上網。
2. 你愈來愈需要以上網來滿足自己。
3. 你無法控制你上網的時間。
4.
[1] [2] [3] [4] [5] [6]
【網絡空間的自我倫理論文】相關文章:
生態(tài)倫理瑣談的學科論文04-27
宗教治療倫理立場的哲學討論論文04-28
網絡倫理道德建設初探論文04-27
宗教治療倫理立場的哲學討論論文04-30
宗教治療倫理立場的哲學討論論文04-28
淺談基于生態(tài)倫理視角的生態(tài)休閑論文04-30
淺談合作學習的倫理審思的論文04-27
高校行政管理倫理失范論文04-28
環(huán)境倫理與普遍倫理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