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動手操作 探究實踐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新編小學數學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重視直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為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現就如何優(yōu)化操作活動,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談談我的粗淺認識和體會。
一、操作方法要恰當
操作方法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統(tǒng)一的要求,但隨心所欲、信手拈來、草率從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經過精心設計,合乎邏輯聯系的操作方法,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面積一節(jié)時,在演示長方體表面積的操作過程中,有的教師是把表面積整體展開,得到一個組合的平面圖形,然后分析推導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有的教師把三組相對的面逐次撕下來,貼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推導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我認為以上這些操作方法不夠妥當,因為無論是認識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還是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都必須憑借三維空間才能實現。在分析探索長方體前后兩個面的面積和左右兩個面的面積的方法時,必須憑借“體”的形象或“體”的表象進行,讓學生直觀地看出,求這4個面的面積是用“長×寬× 2”和“寬×高×2”。但如果離開“體”的形象,把兩組對面放在一個平面上考察、研究,學生往往會產生心理眩感--求這兩組對面的面積似乎是“長×寬×2”。由此可見,用展開法的操作方法探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是不恰當的,也是不可取的。在演示長方體表面積的操作活動前,應制作活動教具(可逐次展開相對的兩個面,且可馬上復原),操作時,憑借“體”的形象,用功態(tài)演示,突出感知對象,把一組對面先展開,展開時這組對面仍不離開“體”,學生看清楚后,馬上把這組對面復合“體”上。
這樣通過操作,不僅可以讓學生從部分到整體綜合歸納出求長方體表面積的一般方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二、操作過程要有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思維向有序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度過這個階段,訓練思維的條理性。在操作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是隨著操作的順序進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學生接受的思維過程,反映了一定的邏輯順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亂,學生的大腦中就無法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思維的條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主要是運用“湊十法”來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有序實物演示,再讓學生模仿老師操作進行“湊十”,然后讓學生想操作過程。
案例:9加2的進位加法,教學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個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個皮球放在盒子外面,問:現在把9個皮球和2個皮球合起來,怎樣計算呢?
第二步問:盒子里面已有9個,再添上幾個就剛好成一盒10個?(再添1個)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個分成1個和1個。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個放在盒內(學生說:9十1=10),老師再用手勢表示盒內10個與盒外1個合并(學生說10+1=11)這樣教學,體現了簡單的直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邊操作、邊思考,用操作促進思維,用思維指揮操作,所以操作活動要精心設計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條有理。
三、感知對象要突出
心理學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對象與背景材料的差異,突出感知對象,對提高知覺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操作活動中要適當突出感知對象,一般可通過顏色、形狀、動態(tài)、聲音和強度等方面來實現。
例如: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比較的操作活動。①制作等底等高的無色透明圓柱、圓錐教具備一個。然后用紅色圈把圓柱等分成三截;②在圓柱中盛滿藍顏色水;③將水分三次倒進圓柱,第一次使圓柱中的水面剛好到第一道
[1] [2]
【[小學數學]動手操作 探究實踐】相關文章:
淺談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04-29
動手操作,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05-02
引領學生數學探究的認識與實踐05-01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04-29
中班體育教案:動手操作_中班體育教案01-20
探究數學美04-29
數學探究需要探究性的教學設計04-29
關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競賽試教學的探究03-01
探究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05-01
數學模型方法探究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