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體育課堂教學的方法與實施論文
提高有效教學、為學習減負增效,一直是體育課堂教學不懈追求和努力探討的一個問題。正如修建一幢大廈前需對其進行詳盡的設計一樣,體育教師在課前也要對教學技能與課堂學習進行設計,將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與教學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體育課堂教學既有共性的合作學習、又有個性的因材施教,實現(xiàn)教學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tǒng)一。正如葉瀾老師所言:“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本研究在三地九校的持續(xù)教學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以下五種課堂教學方法,適配教學技能與課堂教學設計的“時效”與“有效”的情境,助力廣大教師“建構意義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與策略。
1、體育課堂教學的設計與策略
教學實踐證明,合理組織與適配體育教學技能與課堂設計,會使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依據(jù)體育課堂教學特性,技能是在練習中成長的。據(jù)此認為,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練習性原則:一是圍繞認知發(fā)生的順序性和邏輯性進行“同化、順應與平衡”的構建,準確把握好學生學習的“教學適配”。大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腦中有三個學習區(qū)域(識別網絡、策略網絡和情感網絡)可燃犀學習愿望,形成學習能力;信息加工理論告訴我們,學習受認知變量(短時記憶、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制約,對此掌握利用可提高體育學習活動的定向認知能量與認知功用。正如維果茨基所言,“學習的一個基本特征,那就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喚醒內部的多種發(fā)展過程!盵2]二是要立足于教為學的策略構建。在方法和手段的選擇上,體現(xiàn)出“為學習而設計”、“為理解時刻而教”、“學習自由度”的教學策略。要清醒地避免學生是原料,輸入———輸出(產出)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恰如贊可夫指出,“不管你花費多少力氣給學生解釋掌握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那么這些解釋仍將落空!盵3]三是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體現(xiàn)出教學的內容性、組織性和負荷性的三個螺旋上升遞進,又要掌握好學習發(fā)展由量變到質變的有效性飛躍的記憶規(guī)律。研究表明,學習程度越高,遺忘越少。過度學習達150%,保持效果最佳。實驗證明,有趣形象的材料比無意義的材料更能引起學習發(fā)生,多種類型、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記憶可取得最好的記憶效果。蘇霍姆斯基說:“建立學習跟知識之間的和諧,是學校面臨的最重要的實際和理論問題之一”。
2、體育課堂教學的方法與實施
圍繞上述原則,我們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應從以下五種練習進行構建。第一種練習———著眼于理解的練習。
由于體育是一種習得性技能,重練習、重形態(tài)、重經驗,初始的學習易于枯燥。圍繞這一特點,該階段練習要立足為學習者提供“為學習而設計”、“為理解時刻而教”的教學策略,誘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領悟“收獲”,通過建立起一種感性的經驗收獲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正如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如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積極的刺激(環(huán)境),以使學生能夠在這一環(huán)境中作出正確的、教師期望的反應(行為),為此,教師對刺激(環(huán)境)的調控,就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即避免或剔除消極泛化環(huán)境和建立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物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5]該階段的主要特征是生搬硬套、機械模仿的直觀頓悟與試錯發(fā)生,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桑代克三大定律(準備律、效果律和練習律)、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奧蘇伯爾同化理論等是其指導的理論基礎。該階段教學的形式,是教師配合示范動作,先講粗大的動作要領,然后在學習者建立感性后,再講精細的動作要領。通過加大練習密度與次數(shù)牢固動作技能,每次練習之后,教師應及時分析、評價和強化(如贊賞),反饋學生了解其練習的結果,使其減少錯誤,盡快形成正確知識技能的可循環(huán)。
此方法的應用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給力知識的可理解性,如運用認知學習理論的“先行者組織策略”幫助學習者建立同化圖式。燃犀“為學習而設計”,“為理解時刻而教”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減少學習障礙,助力學習者為下一步學習循環(huán)增添動機。
第二,博懷銳識各種教學理論與適用,使學習者對所授技能有充分的感受,才能產生清晰的學習循環(huán)。
為實施好上述兩個層面,其具體的教學行為指針包括以下方面:
。1)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和教學負荷的流程步驟要與學生學習的心理認知性、生理活動性相符合。即:讓學生經由單一的直悟模仿的試錯練習一步步轉入有效能的歸納性學習。
。2)因材施教、關注“學習者自由度”,積極注意輔導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要讓其因困難而喪失學習的信心。
第二種練習———歸納性練習
該練習主要是讓學生由單一模仿練習歸納到組合或綜合練習的類化。通過一系列由簡入繁的動作技能類化,把低級感性認識上升為一種高級理性的圖式(結構)形成學習策略。即著眼于使學生思維從表象的感受抽象為類化的圖式,使其能將所學知識廣泛地應用于復雜學習情境的可循環(huán)之中。恰如類化理論認為,類化(即知識經驗的概括化)是動作技能遷移的基礎,對保持動作技能繼續(xù)深化起決定性的作用。[6]該階段是技能的動作分化期,教學形式主要特征是由感悟、體驗上形成能力。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一個已形成的聯(lián)結不予使用(缺少練習或應用),這種聯(lián)結的力量便會減弱(知識)”,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奧蘇伯爾同化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范式是其理論依據(jù)。為此要求教師應由集體共性學習輔導轉向個性化學習輔導,促進學習者“有意義學習發(fā)生”,為學習發(fā)現(xiàn)更多的聯(lián)合因素,并特別要考慮如何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循環(huán)。
注意運用多種變式練習,導接學習者知識遷移和運用的聯(lián)接,使枯燥的練習變得津津有味。正如前蘇聯(lián)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指出:“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學生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盵7]
此階段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將過去所習得知識與現(xiàn)在所教導的概念相連接。正如建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最重要條件是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建構在新學習中的作用,它是有意義學習發(fā)生的基礎。
第二,提供多種情境或變式,引導學生觸類旁通。
如運用成功教學模式,通過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如運用快樂教學模式,通過挖掘教材內容的情趣美,幫助學習者補充豐富經驗發(fā)現(xiàn)學習的意義。
為實施好上述兩個層面,其具體的教學行為指標包括以下方面:
(1)設計有意義性的練習及作業(yè),指導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2)每節(jié)課結束時,應給學生提供回顧所學知識的要點與支架式的作業(yè),助力學生加深印象,統(tǒng)整學習概念與技能。(開始學生不習慣,教學實踐證明,只要長期安排,就會收到顯著成效。)第三種練習———運用性練習。
這種練習就是升級各種類化性練習的遷移,使學生領會知識,有意識地運用知識,形成策略圖式。記憶規(guī)律研究表明,學習程度越高,遺忘越少。過度學習達150%,保持效果最佳。[8]只有動作熟練掌握了才能運用自如。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把握啟發(fā)與多練的運用。
最需要突出的是一個“悟”字,很多理解要讓學生在“習”中自然地領會,不需要刻意地多解釋、闡述。如運用領會式與啟發(fā)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習者意義建構(或稱認知圖式)的不斷改組和完善。
該階段是技能的動作組合期。教學形式主要特征,一是教學過程由單層次模仿逐步向多層次領會發(fā)展;二是由固定性練習逐漸到合作性練習、自由化練習、自主性練習展開;三是該階段注意練習的次數(shù)和時間的有效安排,過少達不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過多又會引起浪費、喪失學習進度。練習的趣味性仍是教學設計的核心,讓不同練習的刺激性與新穎性使學生遺忘學習過程的枯燥性,為促進體育認知和情感的培養(yǎng)等奠定基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是其指導的理論基礎。
該階段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教學要活潑多樣、有趣,引起并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第二,給予學生成功的經驗,維持學習動機。
為實施好上述兩個層面,其具體的教學行為指標包括以下方面:
(1)依據(jù)教材需要,應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即:經由單項練習到組合練習再到綜合練習,再到情境應用(如比賽)。
(2)活動變量,即經由個體學習到合作學習再到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怡情施教,親其師信其道,增強學習動機。
。3)動作難度與強度呈現(xiàn)階梯式上升遞進。不斷挑起認知沖突,激勵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該階段推薦的教學用法與要求有以下方面:
。1)“固定比率強化”———是指學習者達到了一個可以預知的、固定的反應此數(shù)后,即可以得到強化。如成功教學模式。
。2)“變化比率強化”———是指學習者再達到一個不可預知的反應此數(shù)后即可以得到一次強化。如領會教學模式。強化技能的主要方式有:語言強化、活動強化、符號強化、體態(tài)強化等。
。3)創(chuàng)設情境、協(xié)作、對話、意義學習的建構,展開師生、生生共同參與。
。4)體現(xiàn)為樂學而設計,為成功而教的時機。
。5)教學最優(yōu)化必須以個性學習為指針。
第四種練習———遷移性練習
即通過各種迥然不同應用情境的變式練習,使練習不僅要達到熟練化程度,而且要做到“條件化”,即知道在什么條件下可以用這個策略。該練習的目的是策略運用、策略遷移與策略鞏固。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是其指導理論基礎。恰如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有意義學習理論中指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必然涉及遷移。因此,在有意義的學習中認知結構總是一個起決定作用的變量。[9]
該階段是技能的動作領會期。教學形式應運用的方法:領會教學法、合作教學法、游戲法、競賽法、成果展示法、伙伴交流法等。改變傳統(tǒng)演繹式的教學只有單一(模仿———練習)的刺激———強化的不足。一般而言較關注學生對動作要領的理解,只要學生學習的結果,不能令學生體察到學后應用的連接,享受到知識獲得的反饋體驗,是一種低層次的認知,只能說是一個粗糙的原則。如果運用遷移性教學則把感性具有的兩大形式:自我直接感知與外部間接感知聯(lián)系起來進行理解,更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力,有助于幫助學習者加深對技能的理解。復現(xiàn)了知識的知、情、意、行的多維面孔,讓學生享有“懂、會、樂”的收獲與高峰體驗。
該階段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聯(lián)系舊知識,鞏固新知識。
第二,鞏固新知識,拓展新知識。
為實施好上述兩個層面,其具體的教學行為指標包括以下方面:
。1)創(chuàng)設障礙性情境。即在學生原有知識技能儲備和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新的條件,形成新的認知沖突,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挑戰(zhàn)和探索的渴望。
(2)創(chuàng)設發(fā)現(xiàn)性情境。即通過呈現(xiàn)一定背景的材料,引出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知識與技能。
。3)圍繞某一知識技能的應用。即通過一個應用情境的探究,產生新的理解,新的應用。
第五種練習———鞏固性練習
該時期是奠定學生體能和體育運動的技術基礎的黃金期,應通過多種層次的、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活動完成這一任務。該練習著眼于策略性知識的鞏固,防止遺忘,是動作技能的統(tǒng)整期。恰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盵10]
為此,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圍繞各種“活動”給學習者提供不斷練習的機會,讓他們去實踐和運用這些技能,策略自然而然就得到發(fā)展。該階段是個體技能動作風格形成的特色期。學習的重點是發(fā)展個人的潛力、興趣和應用動作技能的能力。教學形式的主要特征是個性化練習與競賽性練習等相結合,與課內課外大小體育活動的多種方式相結合,促進學生收獲成功、成就、運動高峰體驗。鞏固完善、形成特色與強化行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后現(xiàn)代教育理論等是其指導的理論基礎。
該階段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課內教學課外應用相連接。
第二,個人學習與集體活動相連接。
為實施好上述兩個層面,其具體的教學行為指標包括以下方面:
。1)設計開展有意義性的單項比賽,游戲性與競賽性相結合。
。2)設計開展組與組、班與班之間各種比賽,游戲性與競賽性相結合。
(3)個人學習與集體活動展示相連接。如個人成果與小組成果展示活動的各種單項的投籃比賽、運球上籃比賽。
3、結語
教學是踏著科學的節(jié)奏走向藝術境界的。課堂教學設計對有效教與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應為不同的教學目標使用不同的練習策略。正如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加里培林所說,“它的基本觀點,在于心理活動是外部物質活動向反映方面———向知覺、表象和概念方面轉化的結果。這種轉化過程是通過一系列的階段來實現(xiàn)的,而在每一個階段上都產生新的反映和活動的再現(xiàn)以及它的系統(tǒng)改造。”[11]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教學技能和教學設計等諸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要使這個系統(tǒng)成為有機的系統(tǒng),就必須保證各要素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因為任何一種因素作用的發(fā)揮,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學的整體效果。要想取得最優(yōu)化的整體效果,應力求使教學的各要素按照它們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規(guī)律性合理地加以情境適配。因而教師如果能科學把握正確地處理上述五種方法之間的關系,并能根據(jù)實踐需要加以調整或改進,學生學習一定會取得積極的效果。這五種練習策略,雖不能絕對保證我們實現(xiàn)有效教學目標,但它確實有可能幫助并讓這些事情變得更加可能。正如夸美紐斯曾說,“教師不僅要精通語言和科學,還要懂得怎樣使學生最容易、最牢固地掌握!
【體育課堂教學的方法與實施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體育分層教學實施方法探究論文05-02
快樂體育在高校的實施論文05-02
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方法的實施論文05-04
中學體育教學實施價值與實施途徑論文04-30
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分析論文05-05
淺析如何實施成功體育教學論文05-02
淺談幾點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的論文04-27
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