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歸嵩山作鑒賞
歸嵩山作
——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題解
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在今河南登封縣北。開元九年(721),二十一歲的王維進士及第,步入仕途。同年即受人牽連,被貶濟州。五年后辭官離開濟州,后回長安閑居。此詩作于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王維已閑居長安五年。這年秋,他先赴洛陽,獻詩中書令張九齡,希求汲引,隨即歸隱嵩山。一邊干謁進取,一邊歸隱,這也是當時的常例。
句解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帶”,圍繞!氨 保菽緟采。首句化自陸機《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帶華薄。”清澈的河川圍繞著一片草木叢生的長長的沼澤地,歸去的車馬就從這里緩緩前行了。
詩人寫歸山,卻是從川寫起。車馬“閑閑”,顯出詩人從容的心情,似乎這次的歸隱,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景象。詩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憤然離去。正是這種從容的心境,才使詩人在出發(fā)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長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靜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緩緩地流淌著,陪“我”前行;黃昏中鳥兒飛回草木茂盛的沼澤,伴“我”一道回家棲息!傲魉、“暮禽”都被擬人化了,仿佛它們也有人的感情:怕詩人路上孤單,與詩人結伴同歸。
有流水和鳥兒的陪伴,詩人悠然自得。但歸途漫漫,仍不免孤單。漸漸地,他的心緒開始低沉,這時的他看到: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秋天的山林。詩人緩緩而行,沿著清川,經過荒城、古渡,在夕陽西下時來到了秋意濃濃的嵩山。歸途中會遇到很多東西,詩人獨獨選擇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些充滿凄涼色彩的景物。一切景語皆情語,當歸隱之地嵩山漸漸就在眼前,詩人心中開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涼。
雖然決意歸隱,但終究是失望而歸,失落而歸。回顧王維前三十多年的經歷,并不得意。雖少年得志,卻屢經曲折;人近中年,卻青春賦閑。曾經的豪情壯志,如今的黯然收場,怎么不叫人心生悲涼?王維之前也曾在詩里勸慰友人孟浩然歸居田園:“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保ā端兔狭鶜w襄陽》)但對于王維這樣一個想象著“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不遇詠》)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無法全然超脫地面對這次的歸隱。
然而,詩人已經到了嵩山,心情不再平靜的他到底該如何是好?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迢遞”,形容山高遠的樣子!伴]關”,閉門。隱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來了,就關上門吧。閉門既是謝客,更是要讓自己靜心獨處,不問世事。詩人的情緒在這時又趨向平和,他說服自己,相信著嵩山將能還給他一片寧靜的內心。
事實上,王維隱居嵩山的時間并不長。次年,他即在張九齡的薦舉下出任右拾遺,結束了這次短暫的隱居生活。
評解
這首詩寫得很有層次。隨著詩人的描述,既可以領略到歸途中的景色變幻,也能隱約感覺到詩人感情的變化:由安詳從容,到悠然自得,到孤單悲涼,到平靜淡泊。這說明詩人的此番歸隱,既有心向往之,閑適怡然的一面,又有郁郁不平,無可奈何的一面。
《唐詩品匯》將王維的五律列為正宗,并在收錄此詩時引述了元人方回的評語:“閑適之趣,淡薄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也!比娰|樸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間兩聯(lián),三四句移情于物,意象疏朗,五六句寄情于景,感情濃郁。詩人隨意寫來,不見斧鑿之跡,卻得精巧蘊藉之妙。
【歸嵩山作鑒賞】相關文章:
歲暮歸南山歸故園作歸終南山的原文及賞析11-14
《惜紅衣》姜夔詞作鑒賞02-14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時作原文、翻譯及注釋03-01
《浪淘沙》李萊老詞作鑒賞03-07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原文03-10
《花心動·春詞》阮逸女詞作鑒賞03-26
《踏莎行(楊柳回塘)》賀鑄詞作鑒賞07-12
(精選)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原文4篇03-10
嵩山之行的作文(精選24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