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食蚊魚
食蚊魚
食蚊魚(食蚊魚)
鳉形目鳉亞目胎鳉科食蚊魚屬的一種。體長形,略側扁,長15.5~37.5毫米。雄魚稍細長;雌魚腹緣圓凸。頭寬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間隔寬平?谛,上位,口裂橫直。齒細小。頭和身體均被圓鱗。無側線。
目錄 食蚊魚介紹 大彎食蚊魚 形態(tài)特征 棲息環(huán)境 收縮展開 食蚊魚介紹簡介
英文名:mosquitofish分布: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現(xiàn)已散布于長江以南(包括臺灣)各低地水體中。長江以北也有分布,比如河北唐山開灤趙各莊礦區(qū)洗煤廢水流域中便有很多年的繁殖棲息歷史。 體長:2.5~5厘米。 食物:小型無脊椎動物、蚊子. 性別特征:雄魚臀鰭演化成交尾器。 雄魚體形比雌魚小,色澤較美。 生存水溫:18~28℃。
概況
鳉形目鳉亞目胎鳉科食蚊魚屬的一種。體長形,略側扁,長僅15.5~37.5毫米。雄魚稍細長;雌魚腹緣圓凸。頭寬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間隔寬平?谛,上位,口裂橫直。齒細小。頭和身體均被圓鱗。無側線。雄魚臀鰭第三~五鰭條延長,變形為輸精器。尾鰭圓形。原產美國東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國家移殖。1935年引入中國。為小型淡水魚類。喜生活于緩靜水或流水體的表層。通常雌魚大于雄魚。卵胎生。仔魚產出后即能活潑游泳,其體長約5毫米。仔魚以輪蟲類為食。成魚因吞食孑孓而成為蚊蟲的天敵。亦作觀賞魚,無食用價值。小型魚類。生活于池塘、稻田或緩流水體的上層。體長最大50mm。卵胎生,仔魚離母體即可自由游泳。無食用價值,吞食孑孓能力強,可用以滅蚊,原產北美,三十年代引入中國。現(xiàn)分布于南方各水體。 形似柳條,故又稱柳條魚。它尾柄寬長,體側扁,長2.5~5厘米,頭寬,吻尖,眼大,牙細小,無須。雄性魚色澤鮮艷。食蚊魚為暖水性小型魚類,原產北美洲,1924年由菲律賓引進我國,在杭州西湖放養(yǎng),后來又引到廣東地區(qū)放養(yǎng)。因食蚊魚滅蚊效果顯著,所以頗受人們歡迎。
生態(tài)習性 特征
食蚊魚的適應性很強,不僅可以生活于河溝、池塘、沼澤、水稻田等各種水體中,也能放養(yǎng)在小水池、假山水池、家庭種蓮缸、插花瓶等小型水體里。它在水溫5~40℃的環(huán)境中均能生活,平時喜集群游動于水的表層,行動敏捷。食蚊魚一般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由于它無胃,消化道較粗短,在捕食蚊子幼體時可謂是狼吞虎咽。當水溫適宜時,每條魚一晝夜可吞食蚊子幼體40~100只,最多能吞食200多只。利用食蚊魚滅蚊,既不污染環(huán)境,又能把蚊子幼蟲消滅在水體里,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滋生。如果各地都普遍養(yǎng)殖食蚊魚,對于消滅蚊子,有效控制和預防通過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將大有裨益。 食蚊魚顧名思義是吃蚊子的魚,一晝夜能捕食200多只。因為能起到除害防病的作用,所以在許多國家安家落戶。1911年引入我國臺灣,1924年進入內地,并在很多省市自然繁殖。魚體形似柳葉,尾柄寬長,側扁,長2.5—5厘米。體色青灰,頭寬吻尖小,無須,無側線,背鰭起點后于臀鰭起點靠近尾柄,雄魚的臀鰭部分鰭條變細形成交配器。對水溫、水質無嚴格要求,適溫為10—30℃,中性水。 本魚體長形,略側扁,體色為金中帶綠色,腹部明顯鼓脹,雄魚有長長的生殖孔,而雌魚臀鰭為扇形,長15.5至37.5毫米。齒細小,吻尖,眼大,無側線,屬于卵胎生魚類。背鰭軟條7至9枚;臀鰭軟條9至10枚
繁殖特點
食蚊魚是一種卵胎生魚類,體形小,繁殖能力強,周期短,產仔量大。精子由雄魚交配器送入雌魚生殖孔,在體內受精、孵化。初生的幼魚在水溫適宜的條件下,經1個多月達到性成熟,即可開始繁衍后代。繁殖季節(jié)為4~10月,最適宜季節(jié)為5~9月,每隔30~40天即產仔1次,每次胎產30~50尾,每尾雌魚每年能產200~300尾。當水溫下降、天氣寒冷時,食蚊魚往往潛居在深水處或雜草叢生的水域,甚至鉆進污泥里越冬,即使水體氧氣不足也能存活。春末夏初氣溫開始升高,沼澤、池塘蚊子幼蟲孽生,為食蚊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溫度亦適宜,是繁殖的最佳季節(jié),雄魚和雌魚追逐交尾,每條雌魚1次產仔數條至數十條,5—9月可產仔3次左右。剛產出的仔魚不能捕食孑孓,只能吃“泅水”(草履蟲等活餌料)。隨著成長,可食魚蟲,以后逐漸吞食孑孓。食蚊魚很容易飼養(yǎng)繁殖,作為一種活魚餌飼養(yǎng)。
引入原因和危害
因被誤認為嗜食孑孓,可防瘧疾而被廣泛引進到世界各地;1927年從菲律賓引入我國。在香港,有關部門繼續(xù)野放食蚊魚作控制瘧疾的生物防治工具。事實上已有很多實驗證明食蚊魚并不特別喜歡食孑孓,捕食孑孓的能力也并不比食性相近的當地魚類強。食蚊魚適應環(huán)境能力強,能生活于咸淡水及不同環(huán)境的水體中,雜食性,生長快,繁殖力強,卵胎生,耐溫差、低氧及污染環(huán)境,在華南的低地水體中形成了優(yōu)勢種。由于可生活于咸淡水,食蚊魚更可沿海岸線擴散到沿海江河中。由于競爭力強,對生態(tài)位相似的當地魚類造成相當壓力,更會襲擊體形比自己大一倍的魚類。在華南人類活動區(qū),食蚊魚已取代了本地的青鳉(Oryzias latipes)和弓背青鳉(O. curvinotus),成為低地水體的優(yōu)勢種,危害到這些青鳉的生存。甚至影響當地蛙類、蠑螈等兩棲動物的生存
大彎食蚊魚大彎食蚊魚是一類體型較小的銀色淡水魚,主要以食蚊子的幼蟲為生。它們屬卵胎生魚,特點是雌魚直接產下小魚而不產卵。一般棲息在生長植物的池塘、湖泊和水流緩慢的溪流中。主要產于美國南方、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它們被許多國家引進,以控制蚊子的滋長,特別是那些容易傳染瘧疾的地區(qū)。食蚊魚的食量很大,有時也會對當地的某些物種構成威脅。普通的大彎食蚊魚呈銀灰色,身上可能有黑色的斑點或者條紋。雌性大彎食蚊魚一生都在不停地生長,體長一般可長到5~7厘米。雄性性成熟以后就停止生長,體長只有雌性的一半。 雌食大彎食蚊魚每年可生產3~4次.每次可產下200多條小魚。肚子里有小魚的時候,雌大彎食蚊魚的身體兩側會出現(xiàn)大塊的黑色。小魚一般產在靠海或者含鹽分的水中。由于對水溫不是很敏感,大彎食蚊魚也適合于在家中飼養(yǎng)。大彎食蚊魚棲息在泉水流淌的河流中,瀕危動物。屬于瀕危動物的還有清溪食蚊魚、美國的佩科斯河食蚊魚、巴西的圣馬科斯灣食蚊魚。
形態(tài)特征體側扁,略延長?谇粌葹轷r黃色;上頜外齒為犬齒狀,尤以前端2枚最大。體背部為銀灰褐色,腹部灰白。背鰭灰黑,軟條的基部具數列小圓鱗,占軟條高度的1/3。尾柄細長,尾鰭楔形。 喜棲息于混濁度較高的水域。能以魚鰾發(fā)聲,性兇猛。白天下沉,夜間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區(qū)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蚊魚的成體一般通常體長50厘米,重2千克左右,大者可達80厘米,體重可達5千克,體長為體高的3.4—4.2倍,為頭長3.4—3.7倍。食蚊魚的頭中等大小,略側扁,較尖突,長著圓鱗。頭長為吻長4.1—5.2倍,為眼徑5—5.4倍。 食蚊魚的眼睛較大,位于頭前半部上側,眼圈大,眼徑略小于吻長,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眼間隔等于或大于眼徑。食蚊魚長有2個稍圓的凸鼻孔,前鼻孔小,圓形;后鼻孔大,長形,緊挨著眼睛。 食蚊魚的口大而微斜,上下頜約等長,口閉時上頜微突。上頜骨后延,伸達眼之后緣下方。食蚊魚的吻短而鈍尖,吻褶邊緣游離成吻葉狀,吻上中央具一小孔,上行數孔不顯著。食蚊魚的上頜外行牙較大,呈犬牙狀,口閉時大部外露;內行牙細小,呈牙帶:下頜內行牙擴大,也呈犬牙狀,外行牙小,有帶狀牙群。食蚊魚的唇較厚,口腔灰白色。舌發(fā)達,游離,有4個頰孔,前方2孔細小,后方2孔呈裂縫狀。中央的領孔及內側的顛孔呈四方形排列,沒有頜須。 食蚊魚的`鰓孔很大,鰓蓋膜與峽部不連接。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后上緣有一個扁棘。有7條鰓蓋條,還長有假鰓,鰓耙細長。 食蚊魚除吻部及鰓蓋骨被小圓鱗,頰部及上下頜無鱗外,全身都長有櫛鱗,鱗片細小,表層粗糙,各鰭基部長有小圓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的二分之一長有小圓鱗。尾部小鱗伸達尾鰭的中部。 食蚊魚的兩個背鰭連在一起,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較腹鰭的起點稍稍靠后,鰭棘部和鰭條部有一個較深的缺刻,背鰭前部的鰭棘上緣為黑色,后部鰭條的中央有一條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尖長,比腹鰭長,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胸鰭腋部上方還有一個暗斑;臀鰭長有2條棘;尾鰭呈楔形,基部為黃色,邊緣顏色稍淺。食蚊魚長有9—10條鰭棘和28—30鰭條,第一鰭棘短小,第三鰭棘最長,約為眼徑1.7—2倍。臀鰭起點在第13—14背鰭鰭條的下方,長有2條鰭棘和7條鰭條;臀鰭的第二棘細長,約為眼徑1—1.3倍。 食蚊魚的體腔中等大小,腹膜灰黑色。腸粗短,在腹腔中盤繞兩次。胃呈長囊狀。有5個長而大的幽門盲囊。魚鰾很大,呈圓錐形,前端不突出,呈短囊狀,后端尖細,魚鰾側長有34對側肢,每一側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細密小枝,交叉成網狀。脊椎骨有24—25塊。
棲息環(huán)境食蚊魚屬于暖溫性底層海魚,棲息于水深15—70米,底質為泥或泥沙海區(qū),白天下沉,夜間上浮,喜歡小股分散活動,不集成大群。食蚊魚為小區(qū)域性洄游魚類,產卵季節(jié)魚群相對集中。食蚊魚屬于捕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關足類和十足類為食。
生殖繁育
食蚊魚的生長比黃魚快,性成熟個體的體長約為500毫米,懷卵量70~200萬粒。不同 地區(qū)的食蚊魚具有不同的繁殖期,在長江口外的食蚊魚為7~8月,在舟山群島的食蚊魚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的食蚊魚為4~5月。產卵后魚群重新游向攝食區(qū),一部分游向較深的海區(qū)。
科學發(fā)現(xiàn)
魚類的智力在動物界相對較低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科學家卻發(fā)現(xiàn)魚類能做一些簡單的算數運算。日前,意大利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魚類能夠算總數不超過4的運算。此前人們都認為魚類只能區(qū)分魚群的大小。 據英國媒體2月26日報道,這項研究是由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表明世界上最為常見的淡水魚中的食蚊魚能夠從事4以內的數學運算。 研究人員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這種魚能夠有選擇的加入有2只或者4只魚的魚群。 食蚊魚的這種能力使得它們和6個月到1歲大的猴子以及人類嬰兒的智力相同。帕多瓦大學教授克里斯蒂安說:“我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能證明魚類有進行算數的能力。”此前在動物中只有類人猿、猴子和海豚具有算數的能力。 食蚊魚是一種北美淡水魚類。此前研究發(fā)現(xiàn),雌食蚊魚在受到雄食蚊魚騷擾時,會躲到附近最大的魚群中。帕多瓦大學研究人員依據這一行為傾向,測試食蚊魚是否能區(qū)別數量相近的魚群。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受測雌食蚊魚置于中間的主水箱中。主水箱兩旁還有兩個側水箱,分別裝有兩群數量不同的食蚊魚。處于主水箱的食蚊魚能看到兩旁的水箱,當受到騷擾時,雌食蚊魚會朝數量較多的魚群游去。雖然由于水箱阻隔,它并不能真正加入魚群。 研究結果表明,雌食蚊魚最多能數到4。它們能區(qū)分有3條魚的魚群和4條魚的魚群,但不能區(qū)分有4條魚和5條魚的魚群。魚群內魚的數量較大時,大魚群和小魚群的數量比例要大于2:1才能被食蚊魚區(qū)分。 倫敦動物園水族館館長布賴恩·齊默曼認為人們低估了魚類的智商。他說:“與它們整天在一起,我們已經很熟悉魚類具有認識人的能力。它們能區(qū)分走過來的是飼養(yǎng)員還是普通游客。” 齊默曼告訴英國《衛(wèi)報》記者,河豚和鱗魨尤其聰明,它們會朝飼養(yǎng)員身上噴水,吸引飼養(yǎng)員去喂它們。鑒于這兩種魚都是從野生環(huán)境捕獲,因此它們的吸引行為是后天習得。 食蚊魚是一種勇猛的小魚,其在背鰭的位置略帶弓形,頭部上翹,相對身體而言,它們的眼睛大。頭和軀干覆蓋有大的鱗片,無側線。雄魚成體長約40毫米,雌魚可達70毫米。 食蚊魚的傳播來源于早期人們認為它們比土著魚類更能捕殺蚊子的幼蟲而得到推廣。這種魚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的魚類,一般發(fā)生在湖泊、港灣、航道和濕地。它們對生態(tài)的危害也正源于其高效的掠奪性捕食方式。 食蚊魚雄魚極具攻擊性,其攻擊其它魚類,撕扯它們的鰭,甚至殺死它們。在其被推廣后,非議隨之而來,其并不能比土著魚類消滅更多的蚊子,相反其造成了大量相似魚類的滅絕。其捕食作用同樣對當地浮游生物、昆蟲和甲殼動物的結構造成了影響。食蚊魚還是一些蠕蟲的潛在寄主,這些寄生蟲可能被傳染給當地的魚類。
【食蚊魚】相關文章:
食蚊魚消化系統(tǒng)的組織學觀察04-30
四款幼兒食魚方法05-02
食蚊魚卵子發(fā)生的組織學觀察04-27
蚊蚊歷險記作文04-30
人蚊大戰(zhàn)03-08
人蚊大戰(zhàn)04-28
與蚊大戰(zhàn)的作文09-29
人蚊大戰(zhàn)08-23
與蚊共處的作文07-18
人蚊大戰(zhàn)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