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胡同解釋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北京城區(qū)有名的街巷有6074條,習慣上,人們把街巷之類統(tǒng)歸于胡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京老胡同,歡迎大家分享。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北京城區(qū)有名的街巷有6074條,習慣上,人們把街巷之類統(tǒng)歸于胡同。古人曾用“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它不僅是城市的脈絡(luò),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fā)展演化的重要舞臺。它記載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并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目錄 歷史 數(shù)量 特色 胡同游覽 收縮展開 歷史
起源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 元代,北京的胡同間隔較寬,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間大四合院的.距離。 因此后代在中間空地建院,必賴小胡同為出入通道,這樣就在許多有名的 大胡同中產(chǎn)生了大量無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語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沒名的胡同賽牛毛”。
歷史意義
北京許多胡同富有歷史意義。作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禮監(jiān)胡同、恭儉胡同(內(nèi)宮監(jiān)變音而來)、織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鐘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蠟庫胡同、瓷器庫胡同等等,都是歷代內(nèi)府太監(jiān)的監(jiān)、局、司、庫,各衙門所在地,顯示了當時皇城的范圍。從前眾多的衙署也遺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東廠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錦衣衛(wèi)所在地,是太監(jiān)殘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貢院胡同,為明清的考場。許多權(quán)貴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閣老胡同,《長安客話》說李東陽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為永樂年間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時寵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時,手藝好的手工業(yè)者、買賣公道的商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劉蘭塑胡同、磨刀兒胡同、粉房劉胡同、豆腐陳胡同、沙鍋劉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稱,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據(jù)說這類以貧賤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過權(quán)貴者命名的胡同,這是北京胡同名稱值得稱道的地方。
數(shù)量
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區(qū)有名的街巷有6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 街274條,巷111條,道85條,里71條,路37條。習慣上,人們把街巷之類統(tǒng)歸于胡同。 古人曾用“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來概數(shù)北京的胡同,要是把這些胡同連在一起,不比萬里長城短。
特色
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nèi)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guī)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guī)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nèi),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yè)區(qū);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qū)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
胡同游覽
錢市胡同
——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位于前門外珠寶市大街。過去這條胡同里都是錢莊,所以叫錢市胡同。胡同中最窄的地方只有80公分寬,兩個人相遇時只有側(cè)著身子才能過去。胡同長約三四十米。
東西交民巷
——最長的胡同。它與長安街平行,東起崇文門內(nèi)大街,西至北新華街,在明清的地圖上被稱為“東西江米巷”,全長6.5公里。
貫通街
——最短的胡同。在琉璃廠附近,只有二十多米長。
什剎海胡同
——最具游覽價值的胡同。什剎海是北京城一處歷史文化風景區(qū),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個湖泊,保存良好的恭王府,縱橫交錯的胡同,與古老的鐘樓、鼓樓遙相呼應(yīng)。從鼓樓大街西側(cè)進入什剎海地區(qū),登上銀錠橋駐足觀望,天空晴朗的時候,能看到山清晰的輪廓,風景迷人。后海的兩岸有恭王府、郭沫若故居、宋慶齡故居,不遠處就是鼓樓。胡同、海子、名人故居……置身其中,怎能不讓人心曠神怡阿!
三廟胡同
——最悠久的胡同。有“胡同祖宗”之稱,九百多年前稱作“檀州街”! 北京城內(nèi)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
【北京老胡同解釋】相關(guān)文章:
六年級語文北京的胡同07-23
老炮兒北京話經(jīng)典臺詞08-12
尋夢,在胡同作文550字11-21
逸老,逸老白居易,逸老的意思,逸老賞析 -白居易的詩01-01
老黑山06-25
室老06-23
老驥嘶風(老驥嘶風)06-22
喜老自嘲,喜老自嘲白居易,喜老自嘲的意思,喜老自嘲賞析 -白居易的詩01-01
不與老為期,不與老為期白居易,不與老為期的意思,不與老為期賞析 -白居易的詩01-01
老糖散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