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萬里長城的資料
在生活中,大家聽說過萬里長城吧,但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萬里長城的資料,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里長城簡介
萬里長城在我國北方遼闊的土地上,東西橫亙著一道綿延起伏、氣勢雄偉、長達一萬多里的長墻。這就是被視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跡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xù)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嘗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準確地說,長城不只有一座。在兩千多年間,各代王朝在中國的北方修建了許多座長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國明代(1368-1644)。
明長城是一座結構龐大復雜的邊防堡壘,綿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偉大的人工奇跡。
明長城翻山越嶺,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間?匆娝藗儾挥擅C然起敬,感嘆在如此險峻 的地方使用數量如此眾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長城見證了古代中原農業(yè)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間劍拔弩張的激烈對抗。
明代長城是人類歷史上耗費人力最巨,時間最久,物資最多的建筑。這使它成為一件 最大的歷史文物。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保護長城是文化遺產。
介紹萬里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建筑工程,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之一。
雄偉壯觀的長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跨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等地。最初是為了防御北方異族的侵襲,好似一條巨龍,奔騰于廣闊無疆的神州大地。
長城主體部分的城墻底部,一般用巨大的條石和方磚做基礎,其墻體兩側用大塊的城磚包砌,中間填以碎石和黃土。墻體上部平鋪三四層方磚,用石灰抹縫,十分堅固。城墻斷面呈梯形,墻頂寬度較大的地方,可容得五匹戰(zhàn)馬或十人并排行走呢!
我國歷史上修建規(guī)模最大、歷時最長、工程最為堅固、設備最完善,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修筑的最后一道長城是“明長城”,全長8800多公里。有人計算過,若將明代修筑長城的磚石、土方,用來修筑一道5米高、1米厚的大墻,可繞地球一圈有余。由于明代長城離我們時代較近,且又修筑得雄偉堅固,所以保存下來的遺跡較多。保護領域最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
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
長城之稱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妒酚洝こ兰摇份d:“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余里,以備楚!
方城
稱長城建筑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塹、長塹、城塹、墻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zhàn)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妒酚洝で乇炯o》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薄逗鬂h書·烏桓傳》載:“秦筑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是把長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倍庞印锻ǖ洹饭偶街輻l記載:“密云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筑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墻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并將所挖取之土堆于溝的一側,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墻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墻、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筑的長城,稱之為邊墻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zhèn)邊垣,延袤兩千里。”《明史·兵志》載:“請修宣、大邊墻千余里!
長城在各個朝代的建造時間:
先秦時期:長城最早建筑于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xù)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紛紛在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國家相繼修筑了長城用以自衛(wèi)。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的匈奴毗鄰,在修筑諸侯的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長城”。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
秦朝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的重大戰(zhàn)略措施之一就是大規(guī)模修建長城。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筑起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蜿蜒萬余里”的長城。從此才有了“萬里長城”這一名稱。
漢朝時期:漢武帝登基后,連續(xù)發(fā)動多次對匈奴的戰(zhàn)爭,將其驅逐至漠北。并且修復了蒙恬所筑的秦長城,此后又修建了外長城,筑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米的長城。
隋朝時期:隋朝兩代統治者先后7次調用近200萬勞力,于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筑長城、增建城壘。在北魏和周、齊修筑長城的基礎上,使東迄紫河,中經朔方、靈武之境,西至榆谷以東的長城、筑壘,基本連成一線。2000年之后,調查人員發(fā)現了多處隋朝修建長城的遺跡。
兩宋時期:山西岢嵐境內的長城為北齊、隋、宋三個王朝修筑。這是中國首次發(fā)現宋代長城。寧夏發(fā)現的宋代長城遺跡,位于固原市原州區(qū)戰(zhàn)國秦長城南北兩側。時間跨越千年以上的戰(zhàn)國長城與宋代長城在同一地區(qū)并存。
明朝時期: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增筑高厚,墩旁開井,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墻。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明中葉百余年間建成了眾多長城重鎮(zhèn)。后來又重修遼東邊墻“自綿州迤東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舊遼陽“。山海關至嘉峪關之間的邊墻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長城上騎墻建大量的空心敵樓易以磚石,局部地段改線重建。
長城的建筑方法:
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重要經驗,凡是修筑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jié)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于修筑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筑。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chuàng)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
長城的建筑結構:
長城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wèi)所、鎮(zhèn)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這一防御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jié)節(jié)控制。
墻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萬里長城的構筑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筑夯土墻;
2.土坯壘砌墻;
3.青磚砌墻;
4.石砌墻;
5.磚石混合砌筑;
6.條石;
7.泥土連接磚。
另外,還有烽火臺、城堡、關城等特殊建筑。
總長度測定:
現今人們一般說的長城一般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是明長城的長度。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ㄗ灾螀^(qū)、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
2020年11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fā)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萬里長城的地理位置分布
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qū)市,F存萬里長城遺址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經過的省市有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十個省的156個縣域?傞L度為八千八百五十一點八千米。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防御外敵入侵的工事,早在西周時期,各諸侯國就開始修筑綿延不斷的城墻,以防御敵方的騎兵攻擊。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開始把各諸侯國修建的城墻聯成一片,并進行拓展,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進攻,這就有了萬里長城的雛形。此后歷朝歷代都對長城進行了修繕。明朝是最后一個對長城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的朝代,F在我們看到的長城,基本上就是明朝時期修建的模樣。保存和修復的比較好的有:被稱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老龍頭長城,北京周邊的八達嶺長城、司馬臺長城、箭扣長城,山西的大同長城、雁門關長城和甘肅的嘉峪關長城。
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天下第一關的美稱。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可游覽的地方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口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是明長城修繕和維護得最好的一段,也是中外游客游覽最多的一段。八達嶺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可供游覽的地段一共有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256米。共有敵臺16座。年輕人游覽八達嶺長城可兩邊都爬。年齡大的、身體狀況不太好的建議只爬一邊即可。
司馬臺長城距北京市區(qū)120公里,位于北京市密云區(qū)司馬臺村以北,故名司馬臺長城。司馬臺長城是已開放長城中最險峻的一段,部分長城墻體修建于刀削斧劈般的懸崖之上。第14敵樓和第15座敵樓之間,有一段天梯,長約100米,寬僅一磚,左右兩側皆是900米的深淵,其險無比。
箭扣長城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距北京市中心73公里。這是一段尚未開發(fā)、開放的長城,保持著完好的原始風貌,深得攝影愛好都青睞。箭扣長城婉蜒曲折,像英文字母W的形狀,宛如滿弓扣箭而得名。現有旅游公司正在開發(fā)修復箭扣長城。因此,箭扣長城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正式對外開放。
雁門關長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是萬里長城山西段最重要的關隘,有中華第一關之稱。雁門關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雁門關依山勢修建。關城城墻高約十米,周長約一公里。關城的山岡上有明清駐軍營房遺址。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祭祀臺?谷諔(zhàn)爭期間,閻錫山棄關南撤。八路軍120師716團在雁門關大同公路附近,伏擊的日軍汽車運輸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雁門關大捷,雁門關也因此成為愛國教育基地。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五公里的山谷中,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是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被稱為河西咽喉。嘉峪關也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是明朝時期才修建的關隘,由內城、外城、豪城組成。三道防線構成重疊并守的態(tài)勢。嘉峪關內城墻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共14座。東門外建有關帝廟、戲樓等。
萬里長城的由來和長城具體長度、遺址數量
從西周開始,修筑長城是為了防御敵國進攻之用,在《史記》、《漢書》、《晉書》、《明史》等歷史文獻上都有記載:長城的作用、建筑組成部分、長度等都有詳細說明。兩千多年來,各個時期和國家修建的長城有著不同的名字,有的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階段或者地域使用過,它們的功能和用途都是一樣的。因為明朝是修建的長度幾乎是它之前所有超大的總和,所以,現在我們見到最多的大部分屬于明朝所修筑的。
早期修筑的長城大多數殘缺不全,保存最完整的是明朝修建的,所以現在說的長城一般指的是明長城,長度也說的是明長城的長度。但是為了確定最終長度和數量,國家文物局歷經五年的調查統計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的總長度有21196.18公里,包括長城墻體、單體建筑、關堡和相關設施由43721處長城遺址。
萬里長城上的主要關口和旅游景點
萬里長城上的主要關口,我們聽說最多的應該數: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玉門關、雁門關、平型關等有名氣的關口,聽說最多的長城就數八達嶺長城、大境門長城、古北口長城、大同長城、古北口長城、司馬臺長城等。
然而這些都有哪些特點呢?
1、山海關,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置在河北省秦皇島,也是萬里長城的入海處,全長26公里,是明朝“衛(wèi)所兵制”的產物。主要看點有箭樓、牧營樓、甕城等景觀,春季和秋季比較適合到此游覽,可以游覽2個小時左右。山海關地段包括老龍頭長城、關城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以及九門口長城等。
2、嘉峪關,是明長城的西端起點,建于1372年,因所建地點在嘉峪山的山麓而得名。位置在甘肅省嘉峪關市,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F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主要景點包括嘉峪關長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群、木蘭城等,春、夏、秋三季都適合到此游覽參觀,所以這里也是#夏日清涼好去處#。
3、鎮(zhèn)北臺,位置在陜西省榆林市,萬里長城第一臺,是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是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
4、司馬臺長城,位置在北京市密云區(qū)古被扣真司馬臺村北,與古北水鎮(zhèn)相鄰,距離北京市區(qū)120公里,這里是我國唯一一處保留明代原貌的長城,所以被英國泰晤士報評為“全球不容錯過的二十五處風景之首”,被中國古建筑學家評價為:中國長城世界之最。一年四季都可以到此游覽參觀,到這里可以夜宿長城腳下,欣賞長城夜景,也可以和古北水鎮(zhèn)一起組成北京郊區(qū)一日游。
當然,我國的萬里長城不僅僅只有上面介紹的四個,還有很多值得去游覽的景點,諸如居庸關、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虎山長城、大境門長城、唐長城、齊長城、燕長城等,都值得我們去參觀,因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萬里長城的故事
【定城磚的傳說】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jié)省。監(jiān)督修關的監(jiān)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后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jiān)事管依言發(fā)磚,并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監(jiān)事管發(fā)覺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jiān)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F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筑巢于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墻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fā)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后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墻,就發(fā)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zhàn)時,夫人就擊墻祈祝,后來發(fā)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墻角擊墻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種風俗。
【孟姜女哭長城】
關于長城故事,較為經典的莫過于孟姜女哭長城。相傳秦朝時,秦始皇建長城時,勞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剛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發(fā)修筑長城,不久因為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墻下。孟姜女身穿寒衣,歷盡了千辛萬苦才終于來到了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長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長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主要景觀
萬里長城主要景觀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山海關、嘉峪關、虎山長城、九門口長城等。
八達嶺長城
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明長城的八達嶺段被稱作“玉關天塹”,為明代居庸關八景之一。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向游人開放最早的地段,八達嶺景區(qū)以八達嶺長城為主,興建了八達嶺飯店等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旅游服務設施。
八達嶺景區(qū)是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于世,是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
的慕田峪長城
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境內,距北京城區(qū)73公里。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中外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
景區(qū)內山巒疊嶂,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長城全長5400米,是中國最長的長城,也是著名的北京十六景之一,國家AAAAA級旅游區(qū)。
慕田峪長城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建而成,是明朝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此段長城東連古北口,西接居庸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wèi)京畿的軍事要處,有正關臺、大角樓、鷹飛倒仰等著名景觀,長城墻體保持完整,較好地體現了長城古韻。
司馬臺長城
位于北京市密云區(qū)北部的古北口鎮(zhèn)司馬臺村北,緊鄰古北水鎮(zhèn),距離北京120公里,屬燕山山脈,司馬臺長城依險峻山勢而筑,并以險、密、齊、巧、全五大特點著稱于世。
司馬臺長城東起望京樓,西至后川口,全長5.7公里,其中鴛鴦湖水庫將該長城分為東西兩段。東段有敵樓16座,西段有敵樓19座,共計35座(包括已毀水中一座)。
1987年司馬臺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原始長城”。
山海關
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關設衛(wèi),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嘉峪關
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臂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
萬里長城不僅僅是我們中國人民的驕傲,而且其中還蘊含著我們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和辛勤的付出。當我們站在萬里長城的青磚上或在欣賞長城的美時,我們就會有一種自豪感。同樣,這一項宏偉的建筑令我們后人贊嘆不已。
萬里長城的主要特點
。、歷史悠久:秦長城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歷史悠久,已有2300多年歷史。如果追溯到西方周末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長城,中國的長城至少有2700年的歷史。即使是明朝建造的長城也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樣一座古老的偉大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珍貴和罕見的。
。、長度驚人:從春秋到明代,長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維護和建設。長城位于黃河,長江流域的16個省,市,自治區(qū)。它有東西向和南北向,總長度為108,000華里(54000公里)。其中,萬里千里,有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
。场⒐こ毯拼螅焊鶕茖W家的粗略計算,如果用明長城的土,磚和石頭建造一個1米寬,5米高的墻,它可以圍繞地球一周;如果它用于鋪設0.3米的厚度和5米的寬度。這條路可以環(huán)繞地球三周。
4、施工精湛:建造長城的土地,或山脈深谷,河流湖泊,沙漠草原等,都極其復雜和危險,建筑工作特別困難。要建造長城,有必要了解和應用各種科學技術知識,如數學,力學,幾何,測量,地質,建筑,組織和運輸。
萬里長城的基本現狀
1、長城的類型
長城主要分為烽火臺、城墻和長城三種類型。其中,烽火臺主要用于傳遞信息和發(fā)射火炮,城墻則是為了防御敵人的攻擊,而長城則是連接各個城市和防線,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防線。
2、長城的修建材料
長城的修建材料主要是石頭、土坯和黃土,有些地方還使用了磚瓦等材料。在修建過程中,長城的工匠們采用了許多巧妙的設計和建造技巧,使得長城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的杰出代表。
3、長城的保護狀況
由于長城年代久遠,長期遭受風蝕、水蝕、人為破壞等問題,長城的保護狀況不容樂觀。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對長城的保護力度,采取了許多措施,如加強監(jiān)管、限制人員進入等,以保護長城不被進一步損壞。
建造萬里長城的意義
一、防御作用
最初,各個國家修建長城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不受侵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各國之間的戰(zhàn)爭頻繁,為了防御敵人的侵襲,諸侯國都興建了城墻和壕溝。其中,以齊國的城墻最為著名,其城墻高達30米,寬達15米,周長超過30里。這些城墻不僅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還可以作為兵營、倉庫、官署等各種用途。
到了秦漢時期,修筑長城的目的已經不僅僅是防御鄰國的入侵,更是為了統一天下、鞏固中央政權。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便開始修筑長城,將原先各個國家的城墻連成一體,以保護統一的中央政權免受外敵入侵。到了漢代,更是對長城進行了加固和修建,將長城延伸至西部邊疆地區(qū),防范匈奴等外族的侵擾。
二、政治意義
長城的修建在中國歷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首先,長城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使得各朝代需要動員全國的資源和人力,從而使得政治權力更加集中,對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次,長城也成為了各朝代政治宣傳的重要手段,以長城為象征的“烽火臺”、“居庸關”等地成為了各朝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標志。長城的存在加強了各朝代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使得中國政治文化得到了更加穩(wěn)定和鞏固的發(fā)展。
三、經濟意義
長城的修建在經濟上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長城的修建需要大量的物資,如石材、木材、土石、石灰等等,這些材料的采集、運輸和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投入,使得各朝代的經濟體系得到了提升,從而對經濟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長城也為沿線的城鎮(zhèn)和農村帶來了貿易和商機,長城的建造和維護成為了當地百姓創(chuàng)造的利益和價值。
此外,萬里長城的建造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對于世界文明史上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萬里長城,不僅僅代表著中國古代歷史和文明的輝煌,更是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它的建造和存在,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更是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豐碑。
此外,萬里長城還有著重要的軍事和防御意義。在中國歷史上,長城是中國的重要軍事防御工事之一,對于抵御外族侵略和維護國家安全有著重要作用。在中華民族的長期歷史中,長城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維護疆土領土完整的象征。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長城也被譽為是中國的“國防長城”,是中國的民族象征之一。
最后,萬里長城的建造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勤勞的體現。長城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是一個耗費巨大的工程。然而,在中國古代,沒有現代科技和建筑技術的支持,這些工程全部由人工完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長城的建造歷經了幾千年的歷史,是多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成果,也是中國古代社會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萬里長城的建造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它的建造和存在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歷史和文化的輝煌,具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和歷史價值。長城的建造和存在也是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對于世界文明史上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晶,長城的建造和存在,永遠會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萬里長城的時代價值
1、長城與愛國精神
長城標志著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
中華民族在自己的國土上筑起萬里長城的同時,也在中華民族思想上筑起了“萬里長城”,這就是堅強而牢固的領土意識和國家觀念。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的理念,這始終規(guī)定著人們的精神追求和理想目標,這是中國政治文化的根本精神。
★農耕經濟的政治文化是在“統一”基礎上的集權主義。崇尚國家統一的理念與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的要求和利益并不矛盾,都會把捍衛(wèi)國家民族的統一作為自己的首要責任。
★明代北京長城地處京畿,北京長城的安危關乎明王朝的生死,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國家的命運。
2、長城與民族精神
長城蘊含著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平安寧的美好愿望。
自從人類歷史進入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的年代,人們就渴望一個長期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這種渴望反映了人們愛和平、惡戰(zhàn)爭、喜安寧、厭掠奪的美好愿望。
萬里長城的軍事功能更加注重防御,并不具備較強的進攻性。為了保障京師的安全,明王朝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修筑北京長城,戰(zhàn)略部署更加注重防御而非進攻,可見長城是崇尚和諧、愛好和平的雄偉標志。
長城體現的智慧和氣魄
長城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排千難、戰(zhàn)萬險,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無窮智慧和雄偉氣魄。
千難開啟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萬險造就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意志,長城成為堅不可摧的力量象征。
以長城喻“堅強”,在中國到處可見。
●中國人民把戰(zhàn)無不勝的解放軍稱為“鋼鐵長城”,這是因為解放軍保衛(wèi)了國家安全。
●把共產黨員廉潔奉公、防腐拒蝕喻為“筑起防腐長城”,這是因為抵制了腐敗。
●美國聯合通訊社把中國為防風治沙種植的三億棵樹贊譽為“綠色長城”,這是因為防護林保護了家園環(huán)境。
●人們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句,作為仰慕英雄、鼓舞自己奮勇前進的名言。
3、長城與時代精神
長城彰顯著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
長城把短時間的干戈化為長時期的玉帛。
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聯結、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萬里長城把隔離于大漠荒磧的南北民族,更緊密地連在了一起。沒有民族的團結融合,就沒有民族的大繁榮、大發(fā)展。
北京地區(qū)在先秦、十六國的北朝和遼金時期形成了三次民族融合高潮,一部北京地區(qū)民族交往的歷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的歷史。
4、長城功能與價值的實現
長城作為一項歷史文化遺產,本身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但是其功能和價值是多維的,是可以挖掘和發(fā)展的。
●保護修繕長城建筑本體,讓北京長城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得以傳承。
●以長城的建筑形制為重點擴展延伸,將長城沿線的風物遺跡、民居建筑、歷史事件、風俗習尚等眾多單體民俗資源串聯成為一個更具價值的文化區(qū)域。
【萬里長城的資料】相關文章:
萬里長城作文02-09
萬里長城作文02-09
《萬里長城》教案02-16
游萬里長城作文05-06
游萬里長城作文05-06
中國的萬里長城作文04-25
游萬里長城的作文04-25
泰山資料10-20
人參資料04-15